透过李建保我们看见了什么?

记者 钱荣 袁韵

    近日来,青海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教授李建保的名字在媒体上频频出现,“飞行校长”的事迹不胫而走。人们在敬佩李建保的满腔热情和可贵精神的同时,也提出这样的疑问: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人生的最大价值是在清华攀登科学高峰,还是到青海改造一所大学?李建保选择的道路是对还是错?走近李建保,我们也许能够看到更多藏在背后的东西。

    这是青海大学校长李建保近照(7月6日摄)。作为改革开放后国家第一批公派留学生(留学日本),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建保在2002年5月来到了偏远落后的青海高原,担任了青海大学校长一职。两年多来,李建保,这位45岁的回国博士毅然决然投身于青海大学教育发展事业,并初步实现了他为西部做点事情的人生梦想。在他的努力下,原本落后的青海大学很快步入跨越式发展的轨道,近两年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大大改善,教师人才队伍不断扩大,科研力量日益雄厚,学校广泛开展对外交流,知名度不断提升。新华社记者侯德强摄
    社会的需要,就是成功的舞台

    2001年7月,担任着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李建保当上了国家863高技术计划高性能结构材料专家组组长,他的学术空间越来越大,学术的道路越来越宽阔了。时隔不久,青海省向清华大学提出了在清华物色一位教授担任青海大学校长的想法,人生的又一次重大抉择摆在了李建保的面前。

    去?留?李建保内心激烈地进行着交战。对于一名学术骨干来说,清华大学良好的学术氛围让人难以割舍。尽管清华大学会为他保留一切工作关系,但是到遥远的西部担任一所大学的校长,角色的转变、条件的差距、地域的距离都肯定会影响到他的科研工作。李建保在去留之间徘徊,家人朋友也极力劝阻。然而,李建保最后还是下了到西部去的决心。李建保一直都坚持着一种想法:只有把自己的才能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路才会越走越宽。

    正是在这种成才观的指引下,李建保做出了一次又一次重大的人生选择,事实也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他选择的正确:1985年,面临硕士毕业的李建保目睹日本高科技快速发展,其中热门的新材料专业与他原来学的专业相去不远,想到百废待兴的中国肯定也需要这样的高科技,于是他冒着风险转科报考了东京大学新材料专业的博士生;1988年,李建保获得东京大学的博士学位后第二天就回到国内,同年下半年863高技术计划正式启动,科学的春天真正来临了,此后全社会重视科学、崇尚科学的氛围越来越浓,赶上好时候的李建保在新材料学术领域潜心钻研,很快获得了科研上的成功;2002年,李建保从清华大学前往青海大学任校长,在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下,经过李建保个人的不懈努力和社会多方面的大力支持,青海大学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曾经对学校失去希望的青海大学师生找到了新的人生目标,许多人的人生道路因此而发生了改变。虽然在学术上做出了一些牺牲,但李建保说,当他看见青海大学师生自信的笑容时,就会产生很强的成就感。

    在西部,在大学校长的岗位上,李建保欣赏了另一种成功的风景。他说,不管是潜心科研,还是投身西部开发建设,只要把握住时代脉搏,把自己的发展方向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就能获得成功。

    在去年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广大青年应增强使命感和责任心,自觉地把实现个人价值的努力同实现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奋斗紧密结合起来,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任,成为真正的有用之才。而李建保的所作所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高层次人才在社会大舞台中如何选择好自己的道路,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成为真正的有用之才。

    7月8日,李建保校长(右三)与青海大学学生愉快地交流。 新华社记者 侯德强摄
    想成功吗?到西部去!

    西部,苍凉而神秘的地域,宽阔而广袤的天地。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之后,国家加大了对西部的投资力度,在政策上也给予了许多倾斜,然而,人才稀缺成了西部发展的瓶颈。

    目前,西部地区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分布不合理,高层次优秀人才紧缺。西部地区各类专业人才仅占全国总量的20.4%,且大多分布在中心城市的高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占13.6%,两院院士仅占8.3%。渴望发展的西部热切地呼唤着有识之士,也为来这里的创业者们提供一展身手的舞台。

    落后,是西部的劣势,却是成才的另一种有利条件。李建保常说:落差能凝聚力量,有差距就有机会。西部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但艰苦的环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增长知识才干,从东部到西部的巨大落差,能使每个人蕴涵的势能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作为后发展地区的西部,蕴藏着无数机遇,可以为每一个有一技之长的年轻人提供舞台和发展空间。

    落后,也使西部获得了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这对于人才成就事业来说,同样是一个重要条件。两年多来,李建保在青海大学成就了一番事业,这与李建保的个人努力分不开,更和国家、社会对西部大开发的大力支持分不开。

    2001年7月,教育部启动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从此清华大学与青海大学结下了不解情缘。2001年9月,清华大学正式开始实施对口支援青海大学的工作,就是在这股对口支援的热潮中,李建保从清华大学走进了青海大学,而他这一走,带动了许多部门和群体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青海大学: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清华大学、青海省政府和有关部门都给予了青海大学很多切实有力的支持。尤为可贵的是,中国驻日本使馆教育参赞李东翔赴任之前专程到青海大学考察,并在赴任之后立即组织留日博士专家团支援青海大学,帮助青海大学培养人才,建设科研基地。

    青海大学,只是西部的一个缩影,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带动了全社会对西部的关心和支持;李建保,也只是无数个西部创业者的一个缩影,尽管他孤身一人到了西部,却牵动了无数关心西部的神经。依然苍凉的西部,已经不再孤寂,因为这里凝聚了全社会的关心,这里为真正想干一番事业的人搭建了舞台。

    好制度才能引来好人才

    如何吸引人才、用好人才,是困扰广大西部地区的一个难题,而李建保能在青海大学有一番作为,首先要归功于青海人才制度的改革——“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正是有了这种灵活的机制,才引来了好人才。

    7月5日,李建保校长在展示青海大学校园总体规划设计图。新华社记者侯德强摄
    李建保到青海大学担任校长,可以保留在清华大学的一切职务,采取不转工资、户口关系,只转党组织关系,聘期为3年的新的任用方式。这种“但求所用,不求所有”的用人方略,让引进的人才既有干一番事业的平台,又能解除后顾之忧,可以更好地吸引人才、发现人才,从而做到“人尽其才”。

    近年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西部地区人才问题,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人才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西部很多省区市近几年来也都相继出台优惠政策,先后引进了数千名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高层次人才赴西部发展。由中组部和中科院共同组织实施“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截至目前,已经资助了西部8个省区250个优秀青年科技团队,凝聚各类优秀青年科技人员1500多人。

    机制的创新,源于观念的转变。在西部地区的许多地方,渴求人才、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已经成了一种共识。青海省引进李建保之后,不仅给予李建保生活上的关心,更在事业上给予了他极大的支持。在青海大学,李建保的新思想、新举措最初推行起来阻力很大,但青海大学的领导班子大力支持李建保,于是李建保带领青海大学冲破了旧有观念的束缚,步入了大学发展的良性轨道。

    如今,还有无数学子和人才投身西部大开发,他们中的许多人也象李建保一样,感受着西部人才观念和人才政策的变化,在西部挥洒着才能。今年毕业的清华大学材料系2000届博士生樊世明把档案、关系保留在清华大学,人却到了西藏建设厅工作,他将在西藏建设厅挂职锻炼两年。真心想为西部做点事情的樊世明曾经很担心去了西藏被赋以闲职,然而到了西藏以后,他被任命为建设厅建管处副处长,在这个重要的业务部门樊世明做了不少实事,他很欣慰地告诉记者:“在西藏我的价值得到了体现,事实证明我选择西部是正确的。”

    除了吸引国内人才,国家和西部各省市还尽力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或为国服务。2002年底,教育部国际司成立了“留学回国工作办公室”,组织在外留学人员通过对接项目回国服务,积极吸引和指导留学人员到西部任职或挂职。

    一位网友在网上评论说:“李建保是飞行校长……希望更多的部门和地方象青海一样,给大家一个飞行的空间。”透过李建保,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位网友的希望不会落空。



来源:新华网“焦点网谈”

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2005(C)
浏览本页请使用800*600分辨率
E-mail:ndxcb@i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