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 > 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首页部首页页页页当前位置:内蒙古大学 >> 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首页
综合新闻 院系动态 青春校园 思政论坛 内大风采
  页页页页页页页页页页
努力建设诚信教育机制 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内蒙古大学团委(学生工作处) 乌恩奇


  诚信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尺,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诚信"写进了公民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江泽民同志也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特别强调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地位,这足以证明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窗口,而诚信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人才培养必须把诚信品质的养成放在重要地位。大学生诚信危机的显露,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课题。高校决不能以"诚信问题是一个全社会的责任"或以 "诚信教育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由,产生懈怠或一蹴而就、急功近利的思想,而应积极主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长计议、循序渐进,从点滴入手,从各高校实际出发,构建科学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为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一、当前大学生诚信失范表现及其基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时期,随着利益主体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就业岗位与就业形式多样化日趋明显,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趋向受到极大冲击,导致社会诚信出现危机,并迅速影响到高校的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诚信失范的问题日渐突出。 大学生诚信失范,体现在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一是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而且作弊的手段不断翻新、情节越来越恶劣,直至发展为伪造证件、雇佣"枪手"等;二是遵守合同意识淡薄,为争取就业机会和助学贷款不惜提供假证明,签定了就业协议和还款合同又不严肃认真地对待,"这山望着那山高",只要有机会就随便更换单位,或不按期还款还息恶意拖欠;三是有明显的瞒骗倾向,有的学生明明交得起学费也拖着不交,其实家长已给足了上学的学费;有的学生在学校还向老师同学借钱,借时十分紧急,归还却遥遥无期或干脆不还;有的学生出于虚荣等原因,在发生矛盾、犯了错误的时候编造理由不讲实话等等。这些反映了当前大学生令人担忧的思想状况,导致大学生诚信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的现实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诚信水平。一方面主要来自于历史沿传下来的负面影响。中国虽然是一个有着悠久诚信传统的文明古国,但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带有浓重的封建思想的印记,以及在遭受了诸如"文革"等一系列政治运动的荡涤之后,诚信意识存在着某种扭曲,其影响至今仍左右着人们的思想。"无商不奸"、"老实人吃亏"、"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逢人只说三分话"、"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等俗语"箴言",导致人们在潜意识中歪曲了诚信美德的本意,往往在利和义进行抉择时,禁不住诱惑,放弃原则,"见机行事"。从这一角度看,历史残存的负面因素确实还在影响着当代大学生,而且这种影响还具有恶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主要来自于现实社会负面的影响。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使我国出现了经济成分多元化。市场经济中人的自我丧失和人的物化倾向的加剧,使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的倾向。拜金主义、惟利是图等思想观念的膨胀,严重影响着高校思想教育的效果。部分学生在复杂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不能抵制物质利益的诱惑,片面强调所谓个人价值,追求物质利益,而忽略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严重的信仰危机使得诚信美德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二)学校和家庭因素
  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影响。第一是我国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学校德育的简单化。道德的目的是让人们了解并掌握基本的为人之道。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体制对德育非常重视,但往往简单化、形式化,结果容易忽视个人道德的完善。第二是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不足。目前教育上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者只管"教",不管"育"。"教"只是传授知识,"育"则是要培养健全人格。由此在道德教育上导致两种恶果:一是教育只管"知"不管"行";二是教育里只有知识教育,而无情感教育。第三是部分家庭把一些错误思想灌输给大学生。家庭是大学生接触最多的社会环境,有些家庭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视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有些家庭虽然意识到诚信教育的重要性,有意培养,但方法不当等都对大学生诚信品质培养产生了消积的影响。
  (三)自身主观因素
  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享受良好的教育的同时,无可否认地存在着艰苦奋斗不足,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对社会无责任意识,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心态,在"义"和"利"面前,学生们往往站在"利"的一边。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行为常常会偏离诚信的原则。这在主观上就成为诚信失范的因子。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江泽民同志强调:"从一定意义上讲,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因此高等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战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的现实要求。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它既要服从和遵循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又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而更要重视诚信教育,更加关心消费者的利益,更加注重市场的运作。如果不守信用、不讲信誉、不诚实劳动,既会践踏道德又会破坏法制,无疑会彻底背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的初衷。我国于2002年1月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加入WTO后的中国市场,无论是面对国内,还是面对国际,也都必须依法行事,中国经济必须成为建立在法制基础上的经济,即"法制经济"或"诚信经济"。在未来的经贸合作中,"诚信"便是赢得合作伙伴,赢得国际市场的重要条件。对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主力军的大学生来说,肩负着建立健全全社会信用制度的重任,他们的诚信品质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顺利推进。
  (二)诚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要求。大学是人生最重要的学习成长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走向成熟的阶段,也是诚信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这个关键时期缺乏针对性的诚信教育,就可能导致人格缺陷或偏离,甚至可能使其误入歧途。近年来,经济犯罪的年轻化、智力化趋势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大学毕业的"白领"走上犯罪之路除了社会上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之外,从其内心深处来探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夯实诚信这一道德基石。诚信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价值观,从学校获取的知识和技能只能说明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可以达到何种程度,但它不能保证你是用来为社会创造财富还是用来危害社会的,如果品德方面有问题,能力越强,其危害往往也就越大。因此,让大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传统美德教育,特别是在德育中鲜明而突出地充实诚信教育的内容,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要求。
  (三)诚信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敏锐地把握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在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提出:"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人才是有德之人,而高校培养人才必须以诚信这个做人的基本行为要求为准则。
  三、构建科学诚信教育机制
  诚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诚信素养,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水平。传统的道德教育着重于道德理论的灌输,忽视学生主体认知的内化,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难以发挥自我塑造的作用,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成效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既要求个人的内在自我修养和觉悟,又需要有很强的外在约束、规范以及良好的社会环境的熏陶应是诚信教育的关键和基础。诚信教育必须综合考察大学生诚信素养形成、发展、改变的诸多因素,努力探索大学生诚信素养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 逐步构建科学诚信教育机制,切实推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原则,持续开展诚信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打破以往以教育论教育,以道德谈道德的空洞说教的教育观念。应改变以往过分注重德育课程的分数论英雄,淡化德育课程的人文精神,把德育变成一门普通的文化课的倾向,应把教育视点从原来的关注道德规范本身转移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着眼于人才的成长,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注入人文精神,使之培养出的人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时代发展同步。
  (二)以树立良好校风和学风为目标,努力营造诚信氛围。创建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关键在于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全心全意为广大学生服务,学生的事无小事"的理念。唱响主旋律,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并敢于将不诚信的行为公开化,树立诚信的正确导向,使恪守诚信者受到舆论的肯定、宣传,获得成功,让不守信用者受到舆论的谴责、批判,难以立足。在这样一种舆论力量的作用下,大学生的诚信自然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约束,并规范着他们的行为。高校各单位、各部门要妥善及时解决学生反映的问题,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教职员工要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接受社会和大学生的监督,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大学生;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诸如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困补助、学生干部评定评选等工作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增加透明度,将诚信作为学校一切行为的基本准则。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和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诚信的教育大环境,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供切实的社会基础。
  (三)以建立高校学生诚信网络为平台,建立健全大学生评价体系。建立我国全社会的诚信机制是客观要求,所以作为"社会风气引领者"的高校应建立网络化的立体诚信教育和评价体系,不断寻找新的教育载体,延长工作手臂,拓展工作空间,在最大的范围内实现最佳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效果,区外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一些高校对诚信网络有初步的探索和实践,尤其本人实地考察天津师范大学后,更感觉到其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应引入现代网络工具,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互相补充,共同渗透,搭建网络化的大学诚信教育平台是大势所趋,也是工作的需要。从建立以"记录为主、评价为辅"的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入手,把通过对个人诚信,如包括身份证、户籍、家庭背景、居住地、在校实际表现、社区表现、助学贷款、就业情况(提供履历、合同履行)、曾获得荣誉和处分、基本经历、学习成绩、各类素质表现、特别记录等记入学生诚信档案,并以此与各类评奖评优、就业等挂钩,逐步建立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参考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逐步建立起符合实际的、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团支部班委会评议、学院评议和学校评议等全校广泛参与的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大学生诚信教育,对于高校来说是一个新课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照搬,也不可能照搬,各个高校要在"以德治国"方略指引下,围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积极探索符合本校特色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为推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作贡献。


                                  2005年5月


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2004(C)
浏览本页请使用800*600分辨率
E-mail:ndxcb@i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