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 > 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首页部首页页页页当前位置:内蒙古大学 >> 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首页
综合新闻 院系动态 青春校园 思政论坛 内大风采
  页页页页页页页页页页


提高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为自治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

内蒙古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   孙 智 凭


  摘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区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着部分院校定位不准、人才培养环节缺省、质量评价标准模糊等几个突出问题。认清形势,转变观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切实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 教育 人才 培养 质量 经济 社会

  随着我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类型结构的调整,作为高等教育发展重要增长点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规模日益扩大,招生数和在校生数连年增长。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改善了我区高等教育结构,推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步伐,为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是,我区的高职教育在教育观念、人才规格、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办学条件等诸多方面,尚不能完全适应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我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快速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抓住有利时机,挖掘教育资源,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自治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顶紧迫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一、高职人才培养对自治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更为密切,是一种直接为社会经济服务的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以社会经济发展为总目标,以市场需求为指导,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和技能型的高级技术人才。
  我区地处祖国北疆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增长,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任务艰巨。实践证明,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责就是要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产第一线提供高级技术人才资源,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一)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实现工业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观点。新型工业化道路贵在"新型",即指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发展制造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离不开足够数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离不开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则是提高全社会劳动力整体技能素质的必由之路,也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劳动者素质的最有效途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劳动者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也必然会影响到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把高等职业教育放在经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去对待。
  (二)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高级技术人才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对从业人员的技能培养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经济发展的总目标,不仅需要研究、设计、规划、决策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更需要一些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在生产或工作第一线从事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水平,更需要一大批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并从社会需要和高等教育地位出发,确定自己的教育定位和培养目标。只有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充实到生产第一线,才能将高新技术转化为实用技术,才能把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真正用于生产过程中,从而提高科技含量,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在这样的状况下,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强烈呼唤着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大批的技术型和实用型人才。
  (三)积极发展高职教育是解决企业职工再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
  企业中技术工人结构比例不合理的情况要想得到有效的解决,一方面要加快培养一批能够适应需要的技术应用性高级人才,另一方面要立足现有的实际情况,加强在职职工的技能培训。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企业是生产经营的主体,也是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要服务对象和直接受益者。让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接受和寻求终身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是各类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些正好为高职院校拓展办学空间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四)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是解决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问题的理想选择。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国际化,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但是,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维持一个专业的科技研发机构是不现实的,这样的现实正好为高职院校的技术能量提供了又一个释放空间。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利用人才优势,接受企业的委托,或者主动与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进行研究、开发和解决,使学校和企业科技人才相互渗透,推动企业的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也是高职院校和区域经济发展实现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
  二、目前,我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区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模式逐步趋向多元化,但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很难保证,这既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也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负面效应。 总结起来,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一)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定位存在偏差
  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应是职业教育形式和环境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以获得最优化的职业教育效果。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由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而决定的,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高职院校建设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般来讲,高职教育定位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目标定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及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同时,高职教育肩负着不断更新、提升一线劳动者素质的任务。高职教育关注的焦点是尽可能提高劳动者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满足社会对就业者越来越高的学历要求,为个人将来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二是职业定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属于能力为本的教育,它是为学生进入现实和未来市场就业或创业准备的教育。面对市场需求和新经济的挑战,学生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位置上;立足于培养学生爱国、敬业、爱岗、创新,成为知识型劳动者。其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实用性、技能性、职业性三个方面。三是知识、能力定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某种生产技能培训和管理的教育。它以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在进行职业岗位描述、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按需施教;着眼于职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而组织理论和实践教学;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补充、更新,选择教学内容与构建课程结构,体现职业能力要求而形成课程体系。这种体系应是打破学科型的教学模式,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具有实践技能、创业能力、创新精神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现阶段,我区部分高职院校定位不够准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目标定位不准确,职业教育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由于起步较晚,加之历史原因(原中专条块分割,各自为阵),使得学校布局尚不合理,专业设置重复,学校的规模效益无法提高。所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与熟练劳动力的断层太大,加之经济发展的速度增快,职业教育的供给总量和质量与社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更是发展缓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脱节现象。第二,职业定位不准确,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存在着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缺乏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后劲,难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这种状况将难以培养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多种知识技能、全面的素质和广泛活动能力的创造性人才。第三,知识、能力定位不准确,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落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由于高职教育较之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起步要晚,故教师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了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同时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以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的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教学和研究的学术性不强,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和实际脱节。
  (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环节缺省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是按单一模式培养单一类型的人才,从大学生到研究生培养的大多是理论型研究型人才,很少考虑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环节,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学生家长,都存在认识上的偏差。高职毕业生应掌握相关职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并以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分析、处理、指导、解决一线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并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基本完成上岗前所需知识和能力的各种准备,这是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区别。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仍然延续或套用原高等专科教育的专业结构体系,隶属"三改一补"办学模式的高职,没有进行充分改组,专业结构布局没有作全面的调整;普通高等学校所属的高等职业院校基本沿用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和结构模式,是本科模式的压缩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基本还是延续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模式,技能训练放在专业课学习之后的最后一个学期集中进行。这点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相违背。与"三段式"课程结构模式相适应的课程结构体系是按科类构建的,文化课、专业基础性课程、专业课程、技能训练内容都是按科类组合的。按科类组合的课程内容结构体系,适合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而不适宜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的核心环节是实习、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上述偏差在我区部分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特别是实习、实训时间不足,内容单一等问题更为严重。
  (三)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模糊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是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总体要达到的水平目标,或者说,在发展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数量和服务质量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程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评价标准作为一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测量尺度,及时地对高等职业教育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进行测量分析,确保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运行质量。纵观区内的高职教育,我们还没有形成或建立起系统的质量评价标准体系,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基本办学条件的合理性缺乏论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必须由基本的办学条件作支撑。它包括教师、校园面积、教学用房、仪器设备、图书与信息资源、经费投入等。这些基本办学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各项办学条件的基本指标是什么?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职教育应该对应不同的办学条件,办学条件的合理性恰恰是办学合理性的前提。二是缺乏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环境的完善程度的价值判断。发展环境目标主要指政府、社会、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持目标。这主要表现在:(1)政府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支持、规划管理和经费投入的力度不够;(2)中介组织、用人单位、学生与家长、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不够,监督和评价的社会机制不健全;(3)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或联合开展培训、科研活动的力度还需加大;(4)缺乏通过客户或市场来检验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和满足社会需要程度的机制;(5)高等职业教育缺乏自主、灵活的办学政策,其发展形式、发展层次和发展布局缺乏多样。三是缺乏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式问题的理性思考。这主要表现在:(1)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的有序协调的关系认识模糊不清;(2)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弥补性增长向适应性增长发展阶段性特征认识不清;(3)对高等职业教育由数量扩张型向规模效益型发展的规律缺乏深刻认识。
  三、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教育部部长周济强调,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尤其要重视质量,高等学校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质量。同样,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和核心问题。认清我区经济建设发展形势,转变办学观念,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主动性;紧贴市场需求设置专业,面向产业,面向实践,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是开创高职教育"快出人才、多出人才"新局面的重要前提。
  (一)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
  近年来,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之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人们思想观念滞后,仍然存在许多急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随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及国外教育机构来中国办学给高职教育带来的冲击和竞争,社会上将不断出现新技术岗位(群),同时有不少岗位(群)持续消失,技术领域里面的技术含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在新形势下,要真正确立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而不仅仅是一个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系列不是"二等教育"的观念,充分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繁重的人才培养任务,需要我们拓展思路从更大范围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性质、地位、作用,制定等同普通高校一样的相应政策、机制,动员、激励各方面的力量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才会从一个更高的战略地位上,更广阔的视野上去规划和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各高职院校一定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增强人才工作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意识,确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具体要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
  2、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将是否有利于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与学校改革发展相协调作为深化高职教育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估体系、业绩考评体系、激励制度、薪酬制度和福利制度。
  3、紧紧围绕高职教育发展目标、办学层次定位和学科专业建设思路,坚持把教学一线师资梯队建设、师资队伍结构调整、高层次学术骨干人才培养和建立灵活有效的用人机制作为学院人才工作的主要内容,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引向深入。
  4、把促进学院发展,提升办学水平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将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作为检验人才工作的标尺,紧紧把握培养、吸引、用好和留住四个环节,"盘活存量人才,开发实用人才,引进急需人才"。
  5、加强和改进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实施人才强校、人才强教战略提供有力保障。
  (三)加快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紧密依托行业或企业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经济建设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教育,它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加快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依托行业和企业,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成为发展高职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
  1、加快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步伐,既是高职自身办学的迫切需要,也是社会对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客观要求。高职院校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训基地,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1)依托现有教育资源优势,加大重点建设经费投入,专项用于基地的新建、扩建或改建,切(2)实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产学一体化校内实训基地;走产学合作的发展道路,积极寻求企业工厂和生产科研单位支持,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可以通过政府扶持、学校配套;社会支持,企业赞助;校企联合,产学合作;校内相关学院(或专业)共建或引进外资等多种形式筹建,合建共管或专管共用,以加快建设步伐,拓展实践教学的领域与功能,创建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2、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这是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成功的经验,也是能否办出高职特色的关键。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而且参与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支持学校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承担专业课和实践教学任务,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教师到企业锻炼并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为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也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解决就业提供了方便条件。应大力探索教育行政部门与相关业务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共建高职教育的体制,运用市场机制,尽快建立学校、行业、企业共建产学研紧密合作的有效运行机制,最终实现学校、企业、学员"三蠃"的效果。
  (四)全面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素质教育。
高职人才应用型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指一个人可否进入职业以及能否胜任职业工作的条件,包括有胜任职业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业务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等。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出路和学校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的办学实际和专业特色,全面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素质教育。
  1、变重"传承"为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高职教育是一种传承式的教育,是面向过去和现在的教育。现代高职教育客观上要求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于教学计划、专业设置和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不能只进行大量验证性的实训和学习,而是要将学生的技能训练、工作实习落实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中。
  2、变重"专才"为重综合意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传统的高职教育是一种"专才"式的教育,它注重人才技能的"专才"化培养。随着"入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的综合学科,横断学科和边缘学科大量出现,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广博丰厚的基础,又是某门学科的"专才",即在培养"专才"的同时,抓好通才教育。
  3、变重"理论"为重"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人才的应用型特征强调把现代高职教育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基础上,建立在知识经济基础上,要求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考察、参观或参与生产过程,增强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4、变重"守业"为重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传统的高职教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一种守业式的教育,它的眼光着眼于已有的产业(特别是一些大的企业)和为已有的行业培养适应性人才。中国"入世"后,由于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企业之间必然会出现"超强竞争"的局面,表现为:产品迅速更新换代;设计日新月异;产品生命周期变短;以价格和适销对路为基础的竞争日趋激烈;公司不断尝试满足顾客需要的新方法等,这些都为高效率、低成本的微小型企业的出现和生存创造了良好的商机。因此学生"白手起家"创办微小型企业的意识和能力理应得到推崇和培养。毫无疑问,高职教育应该充分把握这一契机,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5、变重"单干"为重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传统的高职教育是一种"单干"式教育,它强调单个人才能的培养。然而,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成为未来世界发展的趋势。资本的全球流动扩展了公司与投资者的经济与财政空间,促进了私人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的跨国合作。因此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然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当前,尽管我区高等职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它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遏制的历史潮流,它必然要对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如何合理规划我区的高职教育,如何围绕提高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使办学更贴近社会,更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期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江泽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 从人中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葛新权,李富强 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4]吴松,吴芳和 WTO与中国教育发展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5.
  [5]梁渭雄,孔棣华 现代教哲学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2004(C)
浏览本页请使用800*600分辨率
E-mail:ndxcb@i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