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 > 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首页部首页页页页当前位置:内蒙古大学 >> 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首页
综合新闻 院系动态 青春校园 思政论坛 内大风采
  页页页页页页页页页页


人才支撑发展 发展孕育人才

校党委副书记 赵东


  21世纪的竞争是核心人才的竞争,这已是世界范围的共识。
  进入新世纪,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内蒙古,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国内外发展的经验表明,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搞好人力资源开发。教育是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基础。自然资源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物质资源和资本的投入具有折旧性,惟有人力资源具有存量和增量的可再开发性,且可转化为其他社会财富。
  目前,我区经济发展已进入快速增长期。能不能把这个好的发展势头保持下去,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取决于人才的开发利用水平。做好人才工作,吸引和聚集大批优秀人才投身于我区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
  内蒙古大学作为自治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人才汇聚的战略高地,承担着培养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汇聚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任,在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中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和使命。

(一)

  人才问题,始终是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头等大事。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的名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说的就是人才和教师对于高等学校的特殊意义。
  内蒙古大学创建于1957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最早成立的一所综合大学。建校伊始,便得到北京大学等国内12所著名大学的大力无私援助,汇聚了当时国内一大批高水平教师和高层次拔尖人才,为学校高起点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拼搏、改革探索和重点建设历程中,学校紧紧抓住每一次历史机遇,立足特色,发挥优势,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1978年学校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97年被原国家计委批准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100所大学之一,2004年成为国家教育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院校,实现了从普通高校到全国重点大学,从一般性建设高校到"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从地方性大学到省部共建大学的三次历史性跨越,正在成为我国北部边疆地区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科技研究、高质量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在内蒙古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着龙头和示范作用,为国家和自治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民族繁荣作出着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

  伴随着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实力的增强,内蒙古大学师资队伍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日趋合理,呈现出喜人的良好发展态势。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40人,硕士生导师266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及其它专业指导委员会9人,首届百名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0人,国家和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3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3人,自治区"32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35人,自治区高等教育"111工程"一、二层次人选26人。全校842名教学科研人员中,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436人,占51.8%;博士126人、硕士390人,占61.3%。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9个学科门类,29个一级学科,涵盖了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2个国家重点学科、8个自治区重点学科、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61个硕士点(含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硕士3个专业学位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与重点研究基地,5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个自治区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校还是北京军区选拔后备军官的培训基地。
                      (三)

  自治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迅速进步,为内蒙古大学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自治区七次党代会提出贯穿经济结构调整的主线,推动思想观念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强化改革、发展和科技进步三大动力,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工作思路,此后,按照"十六大"的要求,自治区党委又进一步完善了发展思路,使得我区经济持续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创造了GDP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城镇以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个全国第一的历史记录,资金的流向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由流出区变为流入区。
  自治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带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进步,为内蒙古大学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目前,从区外院校毕业来校工作的教师逐年增加,已占40.5%。2001年以来,共引进教师228人,其中博士32人(有8人是博士后出站人员)、硕士148人,留学回国人员13人,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来自清华、北大、人大、南开等国内著名高校的80人。加拿大籍分子生物学专家吴应积博士夫妻双双欣然来到内蒙古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工作,吴本人受聘学校特聘教授岗位,所从事的"干细胞的培养与遗传修饰及其在转基因动物制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顺利。学校还正在为1名留美博士申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可望在年内获得教育部的批准。
  "211工程"建设的实施,给内蒙古大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11工程",即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如此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建设,在我国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它的建设为内蒙古大学的发展注入了勃勃动力。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有力支持下,内蒙古大学"211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产生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推动了学校教育体系整体发展和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学科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全面提高了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明显增强了开展科学前沿领域研究和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
  学科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更加紧密,有力地突出了学校服务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作用。
  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使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得到了提高。
  加大投入,改善了办学条件,极大地提高了设施装备水平。
  最主要的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培养和造就中青年学术骨干创造了条件。"211工程"建设的核心是重点学科建设,而重点学科建设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师资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是一个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建设的预期成效和预期效益。因此,学校着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    2001年以来,学校依托现有三个博士后流动站,共招收11名博士进站工作,目前已有一人完成了进站期间的全部科研工作,获得了人事部颁发的博士后证书,有53名教学科研人员接受在职培养获得博士学位,有82人获得硕士学位,另有一批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在已获得学位的人员中,从日本、芬兰等国学成回国回校工作的8人,从北大、清华、复旦等院校学成回校工作的29人。这样一批高层次优秀人才,形成了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团结协作、富有活力的学术团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2001年以来,新开科研项目52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5项;获得科技项目经费4449.6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645篇,取得专利2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78项。近年来,随着实力与声誉的不断提高,内蒙古大学如同自治区经济建设发展一样,人才流向也发生了变化,正在由流出变为流入,一改往日"孔雀东南飞"的被动局面,在人才的引进上已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形成了人才引进促进事业发展,事业发展凝聚人才的良性循环体系。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思路。在新的形势下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必须既考虑国际发展趋势,又考虑我们的国情、区情、校情和特色,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找准工作重点和战略突破口,扬己所长,发挥优势,把学校建设成为人才汇聚的战略高地。为此,学校从三个方面确定了切入点:
  一是加快培养造就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近年来,学校实施了以立项方式对入选者进行重点资助培养的"513人才计划",即50名学科带头人,100名学术骨干,300名骨干教师及后备梯队。学校还实施"特聘教师计划"和"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在拥有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研究基地的岗位设置了"特聘教授岗位",吸引学术造诣高,在科学研究中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能领导本学科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的高级专家。学校还安排专项资金,对吸引来校工作的教授、博士后出站人员、博士学位获得者,均以立项方式申请科研启动费,提供安家费和住房补贴,为构建人才战略高地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二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素质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学校紧紧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投入3700万元,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加强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重点的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并实施了《内蒙古大学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试行办法》、《内蒙古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基金暂行条例》和"教师学历提高计划",有计划地对一批师德优良,进取心强,有明确学科方向和目标,并有培养前途和学术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学科研人员进行重点选拔培养。进入新世纪以来,已资助培养并获得博士学位回校工作的有53人,另有74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80名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73名优秀应届毕业生以推荐免试方式到区内外高校或科研院所定向攻读博士、硕士。
  三是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当代科学的内在发展是学科间不断交叉、集成和融合。这种趋势不断产生一些新的学科、新的领域。这些新的学科领域正是创新的前沿阵地,也是竞争最激烈、最能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领域,往往需要多学科、跨学科合作,需要大兵团作战和联合攻关。为积极适应这一趋势,学校制定了《内蒙古大学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内蒙古大学学科分级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实施"兼职教授和外聘教师计划",打破传统用人观念和机制对人才工作的束缚,采取"方式灵活、来去自由"的办法,简化程序,由单纯引才变为引才与引智相结合的新的模式。近年来,先后聘请多位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从事项目合作和科学研究,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优秀群体、创新团队的建设。
  深化改革,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给干事的人以实惠。近些年来,学校坚持不懈地积极探索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的内部管理和考核机制,走出一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路。从2001年开始,全面启动了新一轮校内管理体制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合同管理、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原则,自筹资金800多万元,构建起了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进能出的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待遇,给干事的人以实惠,而且稳定了教师队伍,增加了对人才的吸引力。
  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抓好人才工作,关键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学校党委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主要议事日程,作为头等大事考虑,特别是作为校长的旭日干院士,更是以超常规的热情、超常规的努力、超常规的举措来抓人才,正如教育部周济部长所说的那样,高明的、有远见的大学校长们,总是把千方百计延揽人才作为头等重要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人才放在适当的岗位上,让人才的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陈国庆,大连理工大学博士,放弃区外诸多优惠条件,回到内蒙古大学工作。学校唯才是举,大胆使用,先是放在系主任岗位发挥作用,接着提拔到学校任常务副校长,鼓励他有理想、有激情,投身学校建设的火热实践,服务于广大教职工,奉献于内蒙古,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二是信任和爱护人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人才不能以偏概全、求全责备。苏海全,留美博士,原为内大化学系青年教师,在旭日干校长的感召下回到祖国,义无返顾地落脚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对于他当初的走和现在的回来,学院一些人有些不同的看法,苏海全本人情绪受到影响。对此,旭日干校长找本人谈,帮他消除顾虑,又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讲到要信任、宽容和爱护人才,并委以苏海全化学化工学院院长的重任,给予了高度的信任和支持。化学化工学院的工作在苏海全的带领下,呈现了勃勃生机,苏本人也得到了学院广大教职工的认可和信赖。
  三是充分尊重人才的个性,遵循高层次人才成长的规律。对人才要唯才是举,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体现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艺,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清华大学青年学者金海和,是日本留学博士,出于对旭日干校长声望、人格魅力、敬业精神、学术影响及用人之艺的敬重和感动,毅然放弃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作的优越条件,来到内蒙古大学担任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和同事们一道为新学科专业的生长、建设和发展奋力拼搏,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就是奔着旭校长这面旗帜来的。"正是因为在我国北疆地区有这样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许多类似金海和这样的人才,放弃国外高薪和优厚待遇回国、放弃条件优越的沿海城市和发达地区来内蒙古大学工作。

                      (四)

  人才工作,事关大局。"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是我们党对当今时代特点的深刻把握,是我们党治国方略的与时俱进。
人才工作需要用真心、真情去做,需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我们在实践中深深感到,抓好人才工作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将人才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亲自挂帅,专门负责学校的人才工作,并将人才工作与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与学校建设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了谋划发展时考虑人才保证,制定规划时考虑人才需求,研究政策时考虑人才导向,部署工作时考虑人才措施。
  第二、制定和完善人才工作的规划。学校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结合内蒙古大学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实际,积极制定和不断完善人才工作规划,理清思路,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既加强优势学科建设,也重视新兴学科的发展,下决心搞好规划,积极抢抓人才,以求异军突起,出奇制胜。
  第三、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学校在发展性投入中不断加大用于人才队伍建设的比例,在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都划出一定份额用于人才开发,各项发展和建设的配套经费也是重点用于人才队伍建设。学校还广开经费渠道,积极吸纳社会资金用于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多元化的人才经费投入机制。集成已有的各种人才计划,切实加强经费的监督与管理,提高了人才工作投入使用效益。
  第四、加强宣传,营造有利于学校人才建设的舆论环境。为加大吸引人才的力度,做好宣传动员,学校常年在全国人才网、教育在线等有影响的媒体上登载人才需求信息,开通人才招聘热线,与各地人才市场和国内多所著名大学保持联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引才方式,到各地招贤纳士,延揽人才,收到了好的效果。
  自治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需要千万人才,呼唤千万人才,造就千万人才,也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大显身手、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内蒙古的现代化建设就一定能够人才辈出、兴旺发达。

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2004(C)
浏览本页请使用800*600分辨率
E-mail:ndxcb@i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