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 > 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首页部首页页页页当前位置:内蒙古大学 >> 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首页
综合新闻 院系动态 青春校园 思政论坛 内大风采
  页页页页页页页页页页
深化学生素质教育 强化育人为本原则
团委(学工处)  娜仁

  摘要:2004年11月,我校参加全国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两组选手即将奔赴厦门大学参加总决赛,这是我校多年来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又一个突破性的成果。在此,本文将通过回顾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发生和发展历程,来探讨这项发生在校园内却已经伸展到社会上的活动的地位与意义,并对这其中一些对我校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有所借鉴的具体问题做粗线条的探讨。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项重点工作,其角色正是填补了课堂教育的一部分空白,为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中创新教育作了前期探讨和准备。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不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更是目前创新教育的重要一环。共青团中央明确指出:共青团工作要在育人中紧扣素质教育的主题,大力推进"素质拓展",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把科技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增强学生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意识和能力,投身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在此背景下,以"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与"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共同组成的"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掀起了全国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高潮。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术科技的学习,二是学术科技的创新,三是学术科技的应用。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完整体系。这个体系建构的过程,基本上勾勒当代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逐步展开的轮廓。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历程和基本情况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是伴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逐步为社会接受并确立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主导地位,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历史有不可跨越的一面。在这三个阶段,共青团组织都紧紧抓住机遇,适时推出牵动课外学术科技繁荣发展的活动,建立相应的载体,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方向进行引导和调整。
  第一个阶段,从80年代初期到1989年前后,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恢复和校园文化的繁兴,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开始启动。
  1977年底到1978年初,高等教育在艰难中发展起来。全国学联在1979年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学生会要通过组织各种社团,开展课余文化、体育活动;在1983年召开的第二十次大会进一步提出:学生会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使同学们的知识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情操得到陶冶,身心得到充分发展。这些决定切合了高考制度恢复之后青年学生在丰富活跃的校园文化生活方面的要求,学生社团成为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载体。经过努力,这个时期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1988年暑期不完全统计,全国各高校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完成各类科技服务项目2万多个,转让科技成果3000多个,其中19项填补了国内空白,22项申报了国家专利,创直接间接经济效益6000多万元。
  第二个阶段,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为标志,中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走上了系统化、规范化轨道,并逐步向市场化、社会化迈进。"挑战杯"活动,确定了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党政的支持下,组织开展的大学生课余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性竞赛活动。
  1989年下半年,在团中央的支持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1所高校联合发起了第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展览暨技术交流会在清华大学举行。至今,"挑战杯"竞赛已经举办了八届,2005年,第九届"挑战杯"竞赛将于复旦大学举行。
两年一届的"挑战杯"竞赛,坚持"崇尚科学、坚持真理、勤奋学习、迎接挑战"的宗旨,引导和推动广大高校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要求,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竞赛活动的开展,发掘和培养了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潜力有作为的优秀人才,激励了高校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促进了学生课外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竞赛活动全面检验了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充分展示了跨世纪一代青年学生勇于冲击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前沿、积极迎接未来挑战的精神风貌,在高校和社会上产生了非常热烈的反响。
  第三个阶段,以"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举办为标志,中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取得总体突破。
创业计划竞赛是借助风险投资的实际运作模式,要求参与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或者服务,围绕这一产品或服务,以"获得风险投资家的投资"为目的,通过深入研究和广泛的市场调查,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商业计划。创业计划竞赛不再是单纯个人的、集中在某一专业的学生竞赛,而是以实际技术为背景、跨学科的团队之间的综合较量;不是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的训练或考试,而是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创业准备和推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实践尝试。
1999年,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至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将于2004年11月在厦门大学举办。
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飞跃。当代大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从学生科技社团活动发展到研究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学术理论和科技发明;从几个人的被称为的"业余爱好"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群体自觉;从校园内的小家碧玉到日益为社会重视并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其中。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赋予了当代中国大学生崭新的意义,焕发出旺盛的活力。它使青年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发展到组合优势互补的小组,开展具有社会意义的创业;它使青年学生从单纯受教育的身份和知识传承的功能,逐渐嬗变成长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或者进行相应准备;它使高等教育在反观自身的时候,不得不提升对自己功能以及目标要求的高度,缩短人才培养的时间,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
  九十年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呈现以下三个特点和发展趋向:
  一是强调创新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建构国家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并在竞争中处于"强势"的根本。我们的国家要走向中等发达国家,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迫切需要建设深层次上的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一个国家,如果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丧失了自主创新的愿望和努力,欣欣然沉浸在利用现成引进的技术上,将"用进废退",靠吃科技快餐的民族,将逐渐使自己的国民丧失深刻性和独创性。青年学生正在成长时期,通过竞赛的竞争机制,引导和牢固树立创新的精神和观念:没有创新,就谈不上竞争;没有创新,就没有前途。国家如此,个人亦然。
  二是强调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自主创新包括几个层次,一是原始性的发明、发展,二是独创性的技术、应用创新以及系统集成型的创新。我们强调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就是要形成这样的引导和要求:创新成果要具有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品质;创新的成果要尽可能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活动中去。所以,我们开展的学术科技创新活动,需要并欢迎企业的参与。如果创新成果不能够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那么,这样的活动对现实的推动作用就非常有限,社会的参与热情就不会很高。这是我们强调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成果积极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一个原因。这样的引导方向,一是为了使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能够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引导青年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促进其尽快地成长成材,与育人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三是强调创新活动的道德维度。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指出,贪婪是经济的原动力。成长时期的大学生,在培养其创新精神的过程中,坚持成材的道德导向,至关重要。因为"创新"是一个必须通过比较才能体现出来的相对意义上的概念。有比较就有竞争。所以,创新精神的培养必然伴随竞争观念的树立。竞争和创新,都存在两个维度,一个是力度,一个是向度。通过创新活动,既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竞争能力的人,更要把握好这种优秀人才成长的道德向度。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创新创造的"天才",缺失了道德的维系、理想的支撑,他们可能正是给社会制造麻烦的行家里手。我们坚持这样的道德向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竞争能力和道德高尚的人才,是对人类社会的积极贡献。
实践表明,大学生不但是知识传承的载体,还是知识创新中十分活跃的一个群体,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在学习期间所进行的创新、创业活动,对当时代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财富的创造,具有一定意义的贡献。另一个方面,通过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为国家的将来储备创新型人才。一种创新观念的普及并为全民族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所认可与接受,其意义与价值更是远远超出他们具体的发明创造。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要不断提高活动的总体质量。创新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和开放的体系,需要不断提高引导的力度和引导的高度。通过引进适当的参照系,不断提高活动及作品的质量;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产实践、生活实践,提高作品的质量。还要密切注意参照系的不断更新。"志乎上,得乎中;志乎中,得乎下"。定位要高。特别需要和国内其他高校同类、同层次创业集体的作品质量进行较量;再往上,则要超出学生创新的层次,参与到整个社会的创新体系中去。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活动和创新作品具有不断成长的生命力。
  二要增加对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的引导。目前的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有偏重于技术创新的趋向,人文科学的创新重视程度需进一步加强。如果技术创新属于硬件创新,那么文化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等则属于软件创新。我们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都需要创新。不能因为"热"了一方而"凉"了另一方。特别是对于我校此类综合性大学来说,这一点更显得尤为重要。
  三要通过完善相关体制,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吸引社会力量介入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使科技创新活动的成果尽快转化到生产应用中去,推进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发展。

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2004(C)
浏览本页请使用800*600分辨率
E-mail:ndxcb@i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