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 > 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首页部首页页页页当前位置:内蒙古大学 >> 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首页
综合新闻 院系动态 青春校园 思政论坛 内大风采
  页页页页页页页页页页
论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段素芳

   [摘要] 美育所提供的感性直观的形式和它对人的情感所产生的震撼力、推动力,是德育和其它教育手段都无法取代的。为此,我们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美育,美德结合,以美促德,使我们的教育更有成效。
  美育就是个体在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鉴赏过程中,通过情感活动的体验、选择、判断,达到对美的肯定、摄取,对丑的否定、摒弃,使情感得到净化,道德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这样的教育方式就叫美育。
  "美育"是从德语"asthetiche erzeihung"或英语"aesthetic education"译过来的,其中"asthetiche"和"aesthetic"的本意是感性的、情感的,这就是说,"美育"的本来含义是感性、情感的教育。虽然美育这个词的内涵在西方和中国都有了发展变化,变得更为丰富了,但"感性教育"仍然是它最基本、最有特征的含义。美育是以情感教育为特征的一门学科,情感的高尚化可以使"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因为"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不能由自然状态中产生"①
  一、 美育的功能和作用
  1、进行情感教育和熏陶,美育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情感在人的心理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情感与人的认识不同,它不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反映,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如人在危险中的恐惧感;对美好事物的爱慕感;对丑恶事物的憎恶感;对艺术享受的愉悦感等,这些情感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级社会性情感。在人类的知、情、意三种心理功能中,情感是人们意志行为最深刻的动机,也就是说情感最有力量推动人的行为。情感的培养和形成不能全靠说理,审美教育往往把不能言状的情感变成具体生动的形象,鲜明独特的形式,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是其人,让人在想象中体会到情感的力量,他能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美的东西一般总是带有一种感人的魅力,吸引人们为之动情,为之奋斗。而这种情感的教育是德育以及其它教育形式不能取而代之的。
  2、美育所激发的创作热情,是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巨大动力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与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能为祖国、为当代先进思想而奋斗并且做出成就的教育手段之一。美育使人激发的创作热情,是探索科学奥秘的动力。凡是有伟大抱负、意志坚强、富有探索精神的人,一般都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对真理献身的巨大热情。很多科学家身上所具有的这种创造激情,有时可以达到非常强烈的程度,他们可以为之忍受巨大的痛苦和不幸,为之终身奋斗而在所不惜。这种对真理的追求,对事业热爱的炽烈的情感,是他们进行创作活动的源泉。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的"伽利略,用自己观测到的天文现象,证明了太阳在自传着及行星绕日的运动。他坚持真理、热爱科学、不畏强暴,在他受监禁的日子里,仍然坚持科研工作,1638年出版的《两种科学的对话》一书,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陈景润当年身居斗室,整天挨批,但他仍然废寝忘食地进行数学研究。是什麽力量推动他们如此艰苦奋斗呢?很显然,这是对真理的热爱,对事业的热爱,是这样的情感在推动他们的创作活动。
  3、美育所陶冶的高尚情操是道德人格完善的必备条件
  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在很多情况下是统一的。人们在进行审美教育的时候,往往同时在进行道德教育。正如别林斯基讲的那样"美和道德是亲姐妹"这是因为真善美与假恶丑的问题不仅是属于审美认识及艺术表现的问题,还属于伦理道德范围内的思想认识问题及行为判断问题。我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的言行和艺术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美丑、善恶的鉴别与判断,往往也是他们对道德品质方面的美丑、善恶的判断与评价。因为审美教育所培养的审美情感和思想道德教育所培养的道德情操往往是互相渗透重叠的,尤其是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在培养人的高尚情趣和完美人格方面有其特殊的教育意义。正如原苏联美学家万其洛夫所讲的"艺术就其本性来说,仿佛她的使命就在于全面发展个性,而共产主义的教育任务在这方面是和艺术对人发生艺术生影响的规律相吻合的"他特别强调审美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重大作用,即"美育的质量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共产主义世界观、思想觉悟和道德的形成"②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文学艺术作品对人道德品质的感化作用《礼记》明确指出诗歌对人的性格修养有深刻影响,"温柔敦厚,《诗》教也"。我国传统的诗文教学,大多选文精良,格调高雅,情趣有志,如中国古代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天祥的《正气歌》、岳飞的《满江红》等名篇,虽出自文臣武将之手,但却体现出他们的文学修养的深厚功底与道德修养的完善和爱国爱民的公而忘私的崇高精神境界。
  当然,美育的功能和作用不止这些,他对智育的促进作用、对于培养人的想象力、创造力,造就一代开拓型创造性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
  美育与德育虽然同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美育具有不同于道德实践的独特规律和价值。审美与道德的差别决定了美育与德育的差别。德育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观点与道德品质的教育,其特征和作用是将一定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观念意识内化于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之中,以促进受教育者自觉服从普遍的社会道德秩序和准则,使其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德育同美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性质上说,德育是一种规范教育,他注重发展受教育者的意志约束力,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而美育则是一种自由的感性教育和人格教育,它注重发展受教育者的审美感受能力、创造力,使个性得到和谐而自然的发展。从方式上说,德育是一个理性的说教灌输,尽管教育者也采取了一些生动活泼的形式,但它终究是理性化的,受教育者也基本上处于被动认识接受的位置;而美育则是一种感性的引导和诱发,主要靠受教育者的人生体验与领悟,从趣味满足中获得认同和教益。从功能意义看,德育偏重于培养社会人格,以铸造人的理性自觉和遵从意识,而美育则偏向于培养个性人格,发展个体丰富的情感结构,养成人的自发性与创造性。尽管美育与德育有不同的教育性能与目的,但是,二者之间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由于美育包含审美理想和人生态度教育,培养个体关于审美价值的自觉意识,在感性形式和趣味培养中包含有丰富的理性内容和人文意向,有助于人的审美判断力和文化鉴别力的提高,因此,在人的理想教育和人生观的形成方面,它与德育有着相同的价值内涵。更为重要的是,美育的实施过程更偏重于培养高度的道德自觉性,使他律转化为自律。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正是要求把道德意识和修养转化为个体的自觉要求,使人从内心深处自发地实践伦理原则,已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高尔基所说的"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希勒提出的"道德自由的境界",正是对德育与美育内在价值统一性的充分揭示。
  美育过程所内涵的道德修养和理想教育的功能,对新的历史时期的道德实施来说,特别是当前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落实来说,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性和特殊的促进作用。从美育的角度去思考德育,即如何把理性的灌输转化为理性的自觉,把德育实施中人格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体自觉认同,似乎是当代德育实施的核心所在,道德教育要适应新的时代要求,首先应当引进美育的情感体验机制,把德育也作为一个情感问题来对待,让受教育者在情感的感染和熏陶下,不断增长对道德的自觉意识,促使道德教育把一种普遍的社会道德要求逐渐转化为个体的情感要求。这样就可以克服道德说教的强迫性和灌输性,克服道德教育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某些缺陷。人类的教育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在自觉接受和积极认同基础上的道德修养,才是比较全面和稳固的。其次,德育还应当引进美育的形象化和愉悦性机制,这样可以克服道德说教的枯燥与抽象的弊病。德育基本上是一种由外而内的灌输,旨在个体内心建立起道德的自觉和约束力,受教育者很容易处在一种被动接受的位置上,其心理状态常常是消极的。这就要求在德育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能动性,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这方面,借助美育的手段,使学生在生动形象、愉悦有趣的活动中受到道德的教育,将大有可为。
  总之,在美育过程中,通过情感的陶冶使思想道德潜移默化地得到净化。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方式。艺术对道德的作用,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谈到诗歌时认为,诗人引导人们追求对生活的崇高理解和崇高的情操,读他们的作品,会使我们养成这样的品格:厌恶一切庸俗丑恶的东西,领会一切好的、美的东西的魅力,爱一切高尚的东西;读它们的作品,会使我们自己变得更好、更善良、更高尚。其二,在德育中运用美育,使理性的灌输变为生动的形象,使道德说教转化为道德情感,一个人认识了某种道德规范,并不一定做到身体力行,只有当这种道德规范转化为相应的道德情感时,行为才具有内在动力。美育中的情感教育是道德教育无法取代的,由于美育能激发人对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深层的能动感受,使人产生激情,在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时,人性品格也得到进一步升华。美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激发和培养健康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径。其三,德育所实施的行为规范是美育与德育的高度统一。当道德情感再进一步转化为道德行为时,这种行为就不但是善的,而且是美的,因为它可以服从一定的功利目的,但不一定自觉;然而由道德情感转化的道德行为,就能将某种功利目的,化为自觉情感力量,这时它是自由的,也是美的。他律和自律高度统一,使主体的目的性符合于最高的善,即符合于人类总体存在和发展,当一个人不计个人的利害,不畏死亡,为实现最高的善而奉献一切,牺牲一切时,这就达到了最高审美境界,即崇高的道德境界了。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凡是符合人的功利目的的东西既是善的,又是美的,一个人愈懂得美就愈有道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美育所提供的感性直观的形式和它对人的情感所产生的震撼力、推动力,是德育和其它教育手段都无法取代的。为此,在我们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美育,美德结合,以美促德,使我们的教育更有成效。
  ①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4年版 第118页
  ②《美学述林》第一辑 第200页、202页 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2004(C)
浏览本页请使用800*600分辨率
E-mail:ndxcb@i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