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区 > 珠光湖韵 > 正文

我的老师,我的文学青春——忆内蒙古大学现当代文学老师任长笙先生
2023-05-24    文字:


我独自走在两边满是梧桐的大街,地上散落着还未化完的积雪。阳光淡淡撒在脸上,虽不胜温暖却显得明亮。我惊讶,怎么这里的冬天突然有了呼市的感觉,好像突然把我带回了大学校园。我闭眼静享着这一切,一阵寒风刮来,我打了个寒战。

一睁眼,苍白的吊顶。原来是一场梦。

起床上班,今天天气不错,如梦境般有着刺眼的阳光。只是不见一点雪的影子,那也是自然的。在办公室枯燥地写着工作汇报,微信里大学同学传来一张截图。

那是一篇讣告,难以置信,竟是任长笙老师!

果然是冬天暖阳里的一阵寒风!

这位老师,我大学毕业后总想起他,也时常自豪地给朋友们说起这位极有大家风范的“先生”。先生,我在心里由衷地喜欢这么称呼他。每次想起先生,就好似回到了那片风熙熙、柳细细的校园,回到了钟爱文学的青春年少时代。每次想起先生,我又总是忍不住羞愧,为自己当初的年少无知,为自己当初的碌碌无为。

初识先生,是大一下学期,他教授我们现当代文学。当时感觉这小老头不苟言笑,上课也格外较真,总是带着用四开纸自制的一卷厚厚的讲义,风格沉闷,极易让人想起电视剧里脾气古怪的私塾先生。他还老是拖堂,这点让同学们愤愤不满。和同学们聊起时,大家也都觉得他远不如上个学期的某女老师有趣。

先生和他所授的现当代文学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如果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乏味。甚至连“鲁郭茅巴老曹”都跟着遭殃,极少有同学愿意借他们的书来看。

其实我原本是对现当代文学抱有极大热情的,然而“私塾先生”让我对这堂课几乎失去了兴趣。每次上他的课,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困起来,有时干脆和几位同学一起逃掉,将本应徜徉在文学海洋中的时间耗在了台球桌上。

转眼间,大一结束。那一学期的现当代文学史,我考了七十多分,是所有科目中成绩最低的,也成为我整个大学期间所有科目中的最低分。我有些受挫。

大二看课表,又是任老先生带我们的现当代文学。我想,这学期我一定要学好这门课。先生的课多在上午,每次都需要强撑着起床,穿过草原那刺骨的寒风,感觉要下很大决心才能到达教室。刚开始上课,依然会犯困。但一想这么冷的天,怎能白来,于是强打着精神,试着去跟上先生的节奏。奇怪的是,听了几节后,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先生的课。

上先生的课久了,才发现先生的课并非毫无意趣。每每讲授之前,先生都会先说些题外话。这些题外话,或是他所接触的最为前沿的文学观点,或是昨日他曾经的学生讲予他的趣事见闻。这些题外话,无形中拉近了他与学生们的关系,也逐渐地激发了我对这位老先生的兴趣。在这种兴趣的驱使下,我了解到,先生本已是退休教授,只因学校师资不足,才重新出山;那本厚厚的讲义原是先生自己用针线将一叠厚厚的白纸缝成的,是先生几十年的心血;先生身边没什么亲人,大多数时间都与学生们一起度过;先生爱喝茶,先生爱抽中南海,而且只抽8毫克的……

上先生的课越久,了解先生越多,愈发地觉得先生厚厚的讲义背后,是他一丝不苟的学术态度;他看似一板一眼地教学背后,是他对文学大家们发自内心的崇敬。也正是因为这些,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逐渐从脾气古怪的“私塾先生”转为了民国时期风度翩翩的“国文先生”。

那是发自内心的崇敬。是那时,我开始在内心里称呼他为“先生”,也是那时,我开始对现代文学充满敬畏。那段时间,我一有空便泡图书馆,想要把大一浪费的时光补回来。闲暇也涂鸦几篇,借以寄托自己青春的文学梦。

先生极其推崇鲁迅,听不得半点别人说鲁迅的不是。记得有一次,不知是谁在课堂作业中批驳了鲁迅,具体什么内容已记不清了。先生在课上说起,十分不悦,愤愤不平了一整节课。先生常说,鲁迅的文章,二十岁读是一种感悟,三十岁、四十岁读又是另一种感悟。每过一段时间回过头去读鲁迅的文章,都会觉得自己原来没有真正读懂。先生用了整整大半个学期讲鲁迅,光《阿Q正传》就讲了一个多月,直到期末,先生还意犹未尽,抱歉地对我们说,“实在对不住,还有很多内容没讲,有兴趣的同学只能来私下找我了。”末了,先生留下一个电话号码,是座机。先生说,我还用不惯手机。

事实上,先生从未浪费过半点给我们授课的时间。他总是在我们没课的时候,无偿给我们加课。也奇怪,不知不觉中,班里同学们面对这种情况已毫无厌烦感,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感动。也许是先生那总是带着浅浅微笑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我们这些中文系的俏皮学子吧,我想。

因为加课,先生时常需要连上四节,长达三个小时的授课,他却从没有表现出疲劳,反而是越讲越有劲。那一年,先生已是65岁。

我们课间有时候问先生,以后还带不带研究生。先生总是微微一笑,没那精力了,带学生要管的事情太多,不仅要管学业,还要管工作、婚姻。我们惊讶,先生不以为然,老先生们都是这样带学生的啊,他说。

你们是我教的最后一届学生了,以后是真没精力再带了,他还说。这时,我们总是无比自豪。是啊,能成为这么一位先生的关门弟子,又怎能不自豪?

以前每次听先生说起他曾经的学生和他在家一起喝茶聊天,感觉甚是温馨。总想自己也要寻个机会,去感受一下和先生在课堂之外的相处。然而,一不留神就毕业了,最终也未实现这个愿望。

如今,这愿望竟是永不能实现了!


作者简介:

夏永恒,男,2008年被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搬至南校区的第一批学生之一,常笑称自己是南校区的拓荒者。在校期间曾与小伙伴一起创办新星诗社,担任过校社团联合会活动部部长、副主席等职务。

(节选自《珠光湖韵》第三集)

-------- 相关新闻 --------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