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区 > 珠光湖韵 > 正文

回忆建校初期的伊锦文馆长
2023-05-13    文字:


我是1957年8月29日来到内蒙古大学的,当时还没有学生报到,第一年内我又没有教学任务,因而常到图书馆去帮忙,从而结识了馆长伊锦文同志。再加上我们俩家住房仅几步之遥,后来小孩之间的关系都特别好,因此当时与伊馆长接触较多,对他费尽心血搞好的内大图书馆建设方面较为了解。

首先的印象是伊馆长夜以继日的工作。内大刚建校时教学用房仅现在的一座主楼,当时的图书馆分设在东阶梯教室和一楼北侧的几个教室。时至8月,主楼还未完全竣工,各兄弟院校志援的图书和内大自己购置的图书装在箱内,堆在主楼的两边的楼梯上和走廊里,不仅师生不能使用,还会影响学校的按期建校开学。因而伊馆长经常深夜工作,发动群众,开箱上架,编目造册,制定各种有利于师生借阅的规章制度,开辟教室和学生阅览室,设置专业阅览室等等,保证了学校刚建校就走上了正常的轨道。

其次,伊馆长是一位有造诣的学者,博学多才,深知图书事业对办好学校,进行科学研究的极端重要性。所以,他千方百计地收集图书资料。一是请求兄弟院校支援,特别是争取到了拨给暨南大学的一批图书(中央原决定1957年全国兴建内大和暨大两所高校,后暨大缓建)。二是派学有专长的教师到全国采购。当时全国各重点院校支援内大的教师刚到校,没有教学和研究任务(例如现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著名的周清澍教授)就奔赴各地,采购了大量的珍贵图书资料。所以,内大尽管建校较晚,但图书资料不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比较齐全可观,蒙古学的图书资料不用说,就是有关世界历史方面的图书资料也是较为丰富的。有一次全国历史学会在呼和浩特召开,“世界现代史会议”期间学者们到内大图书馆参观馆藏后感到万分吃惊,他们认为在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有这么多有价值的书,而且文种这样齐全,就连南开、人大都没有的资料,这里也有。于是他们复印了一些图书资料带了回去。马克思主编的《新莱茵报》我馆有,而且是装订成册的合订本,这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份报纸,德文版。这在其他学校是少有的,我就是靠马克思主义研究当教授的,当时我们这一代人工资极低,写文章,搞科研全靠图书馆,我经常帮助图书馆整理图书。伊馆长是个实干家。我们经常在出纳处、书库、阅览室、办公室见到他,有什么问题也愿意找他解决,我们也在一起干工作,他的创业敬业精神值得赞扬。记得王先恒教授曾说:“‘文革’前,我馆世界史的藏书在某些方面是够写博士论文的。”我也深有体会,有一本《全世界史学史》英文原版书,共二十五卷,在全国都是少有的,而我们就有,苏联的《真理报》从创刊号到“文革”前是全的,这是最原始的资料,“文革”断了十几年,伊馆长是行家,他既懂理科又懂文科,在我做学问时都引用了这些难得的原始资料。

饮水思源,今天,内大图书馆藏书已逾二百万,先进设备可与任何兄弟院校媲美。想到看到这些,不能不回忆它的创业者——首任馆长伊锦文同志。

(节选自《珠光湖韵》第三集)


-------- 相关新闻 --------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