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区 > 珠光湖韵 > 正文

永恒的丰碑
2023-05-30    文字:

伊锦文先生离开我们已经15年了,他那高尚的人格和辉煌的业绩,始终在我脑海中萦绕不断,鞭策着我奋发努力,不敢懈怠。伊先生是内蒙古著名的文化教育活动家,他为办好伊盟中学、筹建成吉思汗陵园和创建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历经艰难,费尽心血,孜孜不倦,甘为人梯。内蒙古有数以万计的各族学生受益于他的教诲与恩泽。我本人能有今天,也得益于他的辛勤栽培。

一、动员蒙旗子弟来校念书

新中国成立前,绥远地区经济文化落后,民族教育几乎一片空白。每个旗县仅有一两所小学,学生也很少。当时,伊克昭盟有七个旗和一个县,只有一所中学——国立伊盟中学,然而先后漂泊在札萨克旗、达拉特旗,最后办在包头。王公贵族不懂教育,不知道培养人才,平民百姓受苦受难不得温饱,哪有精力和心思去培养子女。伊克昭盟许多蒙古族青少年因家境贫寒,路途遥远,无力无法到包头念书受教育。1945年,中国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毕业的伊锦文,为了发展民族教育,他远离家乡,决心去伊盟中学教书,不久他当了训育主任。每次放假,他总号召同学们回到家乡动员农牧民把子女送到伊盟中学念书。可是战乱年代,社会动荡,兵荒马乱,谁还敢把孩子送到包头念书呢?然而伊老师还是千方百计地动员了一些学生到伊中读书,其中还有他家乡土默特旗的蒙古族学生。

二、追求正义,仗义解囊

1948年,校长经天禄西去兰州未归,伊锦文成了学校实际上的主事人。国立伊盟中学当时拥有一支学有专长、富有教育经验的教师队伍。如何挽留住这批人才不致散失,是一件大事。战争年代,世事难料。在这危难时刻,他为解决学校经费和扩大生源,奔波于绥远省政府和伊、乌两盟的各个旗。后来,他召集全校教师讨论“伊中将怎么办下去”的问题。他说,“旧政权即将垮台,新政权还没建立,学校经费断了来源,请大家想想办法。眼下只有两种选择,或解散或求生存。如果学校解散,教师各奔东西,自谋生计是一条路。但是将来社会安定下来再复学招生,请教师,何年何月又何其难;如果大家齐心协力,合作共事,苦熬一年半载,定能迎来新的曙光。”讨论过程中,大家都没有提出更好的办法。最后伊锦文先生表示,现在形势紧迫,困难重重,希望我们大家能精诚团结,共渡难关。他自愿拿出个人全部积蓄,发给每个教师5元大洋,使大家维持一段时间的最低生活水平,坚持半年,看看局势的发展再说。他的言行获得了教师们的同情与支持,纷纷表示同意不散伙,克服困难,坚持办学。他把教师们的情绪稳定住以后,秘密跑到丰镇和伊盟解放区联系工作,把毕业生都输送到解放区参加工作。中共绥远省委和中共伊盟工委都给他以支持,并委以重任。要他团结好师生员工,准备迎接新中国的到来。

三、学习先进,汇集一代人

1949年,绥远省和平解放,伊锦文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他的护校任务。他把伊盟中学完整地交给了人民政府。1950年1月,绥远省人民政府任命他为伊盟中学校长。当年9月,绥远省组成蒙古参观团赴京参加国庆典礼,伊锦文荣幸地成为参观团成员。国庆以后,蒙古参观团到内蒙古自治区东三盟地区参观访问。他看到解放区教育事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十分高兴。他向参观团的其他成员表态,“请你们回去动员蒙古族父老乡亲们把孩子送来伊盟中学上学,我负责给培养教育,吃穿全包……”参观团成员伊盟杭锦旗东协理图门桑和文教干事白玉山回到旗里广为宣传。1950年11月,我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杭锦旗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听到旗里要选派一部分学生去包头伊盟中学念书,特别高兴,随后报了名。1951年2月底,我们有22个人在安北县(今乌拉特前旗)店圪卜村集合,由杭锦旗东巴格龙计营长训话后,旗里雇用1辆大卡车把我们送到包头。学校对我们进行文化课测试后,与送我们的贡布营长研究决定,年龄小的十几个留在伊盟中学念书,年岁大一点的几个人要送到归绥市(今呼和浩特市)绥远省行政干部学校去培训。这样,我便成了伊中的学生。

四、教育我们战胜困难,完成学业

我们留在伊盟中学念书的人,文化程度也参差不齐。学校根据文化测试结果,决定龙兴国1人可以上初一,其余人均编入补习班学习。郝维民、奇国栋进甲班,吴正荣进乙班(以蒙古语授课为主),杨子荣我们几个进丙班(相当于小学五年级)。我们第一次从农村牧区来到包头,对一切都感到新奇。城市是个花花世界,来来往往的尽是人,可就是不认识,感到陌生、孤独,甚至害怕。第一不敢上街,怕迷路;第二生活不习惯。学校一天三顿谷米饭,吃得我们整天吐酸水。我们20多人住在沙王府一间大屋里,一盘大炕不通火。屋里有个铁炉子,一天只给5斤煤,只能晚上睡觉前点燃一炉子火。取暖全凭老羊皮袄,白天穿,晚上铺盖全是它,常常冻得我们难以入眠。入学不久,部分同学开始动摇,借口请假回家取衣物,一走了之。留下我们几个人,实在困难,学习跟不上,生活上过不了关。正当我们苦不堪言、去留不定之际,伊校长给我们训了一次话。他非常直率地告诉我们:“你们来念书很不容易,困难会很多。但是,你们必须坚定信心,克服暂时的困难,刻苦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振兴民族,报效祖国。”他现身说法,教育大家。他说:“我在北京上学时,也和你们今天一样,苦难不少。经济危机,靠亲友接济,咬紧牙关,学会过苦日子,坚持学下来了。一个人要有理想志气,才会有毅力去克服眼前的困难,完成学业。”我们听了深为感动,受到鼓舞,暗自下定决心,坚持学习。到3月底,学校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套棉衣;5月份每人又发了一套单衣。吃饭不要钱,全额助学金。能保持温饱水平,我们也就心满意足了。半年后,留下的6个人,坚持到初中毕业;最后熬到大学毕业的只有郝维民、黄金贵和我三个人。回顾往事,历历在目。如果没有当年伊校长的关心支持、鼓励和指教,我们不可能坚持学下来。

五、清正廉洁,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1950年1月,绥远省人民政府文教厅正式接管伊盟中学。伊锦文被任命为校长。根据人民群众的愿望,伊盟公署决定,伊盟中学要迁回东胜。为了兴建学校新的校舍、教室、食堂、礼堂,伊校长奔走四方,寻求援助,除积极争取省文教厅、财政厅的立项专款外,还跑各旗县联系募捐。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1952年上半年一座美丽的中学在鄂尔多斯高原上建立起来了。当时伊校长既是工程甲方的负责人,又是工程质量的监督人员,他倾注了全部心血,终于按期完成了建校任务。因节约经费,保证了质量,他还受到了绥远省财政厅的嘉奖和通报表扬。

1951年在“三反”“五反”运动中,他无缘无故地被打成“大老虎”,隔离审查。那时,把学生编成为看守队,手持垒球棒,24小时轮流值班在隔离室门口。我们这些学生不太了解情况,只好服从命令。可是又觉得他怎么会变成“大老虎”呢?心里仍有疑问。

心底无私天地宽。伊校长对我们说:“你们不要怕,审查结果会证明我是一个好人。你们尽管执行你们的任务。”有关审查人员时常来提问什么,他的态度非常严肃地说:“你们可以审查,有问题我承担全部责任。经费的使用,工程的质量,均可以查看账目、图纸,核对预算。”绥远省财政厅和伊盟公署会同包头市有关部门组织人力,内查外调,折腾了好一阵子,清查了3个多月。结果证明,经费分文不差,账目清楚,工程质量属优等。最终还他以清白、廉洁奉公、一心为事业的好名声。1952年5月,伊盟中学开始搬迁。用几辆马车拉行李和教学仪器设备,师生跟着大车步行,长途跋涉,走了两天多时间。200多名师生员工来到东胜,住进了崭新的校舍,上课也在新的教室里。一切都很新鲜、舒适,我们的学校生活充满了乐趣。

伊盟中学的迁来,给东胜县城注入了新的活力。健康文明的文娱活动,使东胜城东门外成为最热闹的地方。伊盟中学的篮球队称雄一时,经常与盟级机关联队和军分区队进行比赛,吸引了许多观众。伊盟中学的大礼堂当时是东胜县城一座最大最壮观的建筑,节假日举办文艺演出,丰富了当地民众和学校师生的文化生活。学校紧挨着烈士塔,地处半坡上。东胜县城东门外,烈士塔、大礼堂、琅琅读书声,给鄂尔多斯增添了文明,也给高原上一代年轻人带来了科学文化的普及与新的希望。

六、为事业奋斗终生,为人民鞠躬尽瘁

伊锦文先生当时还是一位党外民主人士,但他那为人处世的高风亮节与兴办教育的辉煌业绩,深得伊盟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伊盟各旗县的父老乡亲纷纷把子女送到东胜来上学。1953年,内蒙古东三盟有100多个学生不远千里来伊盟中学念书。当年,伊盟政府又任命他兼任伊盟文教处处长和工商处处长。一身兼三任,他又开始筹建成吉思汗陵园了。1954年,伊克昭盟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他以最多的票数当选为伊盟人民政府委员和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6年,伊锦文奉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调令,参加了内蒙古大学的筹建工作。后来,成为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馆长。他为内蒙古大学图书馆的建设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他的高风亮节,是内大人有目共睹的,也是有口皆碑的。

他的丰功伟绩彪炳千古,永载史册。


作者简介

阿腾巴雅尔,原伊中学生。内蒙古大学1958级历史系学生,1963年毕业留校。内蒙古大学历史系教授,现已退休。

(节选自《珠光湖韵》第二集)

-------- 相关新闻 --------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