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林凡及其系列论文
2017-03-07    文字:

 

史林凡,1982年10月出生于河南省偃师市;2000—2004年间在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系学习,2004年7月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4—2007年在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英国史,2007年7月获世界史硕士学位;2007—2011年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世界近现代史,2011年6月获得世界史博士学位。2011年7月到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历史系工作。

史林凡自参加工作以来,除了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科研启动项目《英国国际联盟协会裁军动员研究(1922—1935)》外,还独立主持了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际联盟协会的社会动员与英国裁军运动研究(1922—1939)》(项目编号:13CSS027)。

五年多来,史林凡的科研工作重点集中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外交压力集团,和平运动和国际裁军等方面,弥补了国内外学界在相关问题上的研究缺陷,重新探究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委,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观点。例如,澄清了20世纪30年代英国公众舆论与绥靖政策之间的真实联系。论文《1936~1938年英国政府的舆论管控》在2016年3月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在2016年8月又被《新华文摘》收录。

参加本次成果宣传的是四篇系列论文。第一,《试论一战后英国停战纪念日的社会记忆》,刊载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02期;第二,《1934~1935年“和平投票”与英国政党政治》,刊载于《史学月刊》2011年第06期;第三,《欧克肖特大众政治思想的历史解析》,刊载于《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1期;第四,《1936~1938年英国政府的舆论管控》,刊载于《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6年第04期。

这四篇系列论文共同的研究主题是大众政治与政府决策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一篇论文《试论一战后英国停战纪念日的社会记忆》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国民众的心理创伤及其表现形式为研究对象,揭示了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之间的差异,论述了英国民众和政府争夺战争记忆重构权的过程,并探讨了导致战争记忆逐渐出现变化的其他因素。

第二篇论文《1934~1935年“和平投票”与英国政党政治》利用大量原始文献,阐述了外交压力集团国际联盟协会(League of Nations Union)与英国保守党之间的互动特点,进一步讨论了外交压力集团活动的局限性和英国政党政治的弊端,重新评估了“和平投票”的影响。

第三篇论文《欧克肖特大众政治思想的历史解析》从政治哲学和历史学的双重角度反思了英国现代民主制度的本质,讨论了选民数量急剧增长对英国宪政的冲击以及政治精英阶层的应对举措,并揭示了英国议会民主制度的僵化的部分原因。

第四篇论文《1936~1938年英国政府的舆论管控》在发掘原始文献的基础上,重新探讨了公众舆论与绥靖政策之间的关系,着重指出:20世纪30年代后期公众舆论无力在实质上影响英国政府的外交决策;利用公众舆论的分裂,英国政府的舆论管控放大了少数派的声音,使其成为绥靖政策的重要推手。

该系列论文的创新点在于弥补了国内外研究的缺漏,纠正国际关系史研究领域里英美现实主义者的理论偏差,并较为公允、客观地评价了国际联盟协会(LNU)的历史地位,深化了学界对英国民众社团和社会运动的研究,并加深了人们对公众舆论、和平运动与绥靖政策的认识。

该系列论文综合运用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社会影响,能为国内外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提供重要参考,能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借鉴。

-------- 相关新闻 --------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