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东及其系列论文《战国秦汉长城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
2017-03-07    文字:

 

王绍东,内蒙古宁城县人。1985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历史系并留校任教。现为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授,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部学术委员。内蒙古大学教学名师,内蒙古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中国秦汉史学会理事,中国民族学会昭君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秦汉史学会乌桓鲜卑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出版专著《秦朝兴亡的文化探讨》、《碰撞与交融:战国秦汉时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主编《内蒙古大学五十年》。已在《光明日报》《北京大学学报》《南开学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人文杂志》《民族教育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内蒙古大学学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7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摘引。《秦朝兴亡的文化探讨》《盐铁会议上的“过秦”与“道秦”》分别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政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另有多篇论文获自治区民族教育一等奖、草原文化研讨会二等奖等。

参加本次成果宣传的系列论文有9篇组成:1.《战国秦汉长城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南开学报》2015年第6期;2.《论战国秦汉时期长城的多重功能》(《内蒙古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3.《长城非“中国古代中原政权边界”论——以战国秦汉时期为视角》(《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4.《秦汉史籍记述游牧民族时充满误解与偏见的原因探析》(2015年第5期);5.《论游牧民族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内蒙古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6.《论秦始皇自我历史定位及其影响》(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 7.《冒顿单于的战争策略透视》(《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8.《汉文帝处理与匈奴关系的思想探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9.《多民族视角下昭君文化的传播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系列文章力图摆脱传统的思想束缚,从新的视角对长城及北方民族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学术观点。主体论文《战国秦汉长城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一文认为: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经指出:“研究长城不要只站在长城里边看长城,也不要只站在长城外边看长城,还要站在长城上边看,才能看全面。”这段话对于认识与研究长城富有启发和指导意义。战国秦汉时期的北方长城本身就是为适应中原政权向游牧地区开拓扩张与对付游牧民族南下的需要而修筑的。长期以来,对于长城的研究与认识,往往是站在中原王朝的视角下进行的。实际上,长城不仅对中原农耕王朝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站在北方游牧民族的视角下审视和研究战国秦汉时期的北方长城,对于我们更全面客观地认识与评价长城,就具有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长城的建造,促进了北方民族专化游牧生产方式的形成与扩大,加速了草原游牧帝国的形成,同时也减弱了北方游牧民族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化解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优势。从总体上看,在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对抗与斗争中,长城起到了限制和弱化北方游牧民族实力的作用。论文《论战国秦汉时期长城的多重功能》、《长城非“中国古代中原政权边界”论——以战国秦汉时期为视角》认为:战国秦汉长城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而且具有开拓功能、隔离功能和融通功能,并对长城是“中国古代中原政权边界论”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另外几篇相关论文也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研究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学术观点,在北方民族研究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

9篇论文均发表于2014-2015年间,其中2篇发表于CSSCI来源版期刊,3篇发表于CSSCI扩展板期刊。文章发表后,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好的反响。其中主体论文《战国秦汉长城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被《新华文摘》2016年第6期“论点摘编”摘引。论文《秦汉史籍记述游牧民族时充满误解与偏见的原因探析》、《论秦始皇自我历史定位及其影响》分别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5年第6期、2016年第1期摘引。短时间内,同一系列的论文连续引起学术界的关注,3篇被权威文摘所摘引,也说明了该系列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

-------- 相关新闻 --------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