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双线育人”模式创新研究——以内蒙古大学为例
2017-12-27    文字:王烨辉

摘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大学校园里人数众多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因此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的研究,积极构建合理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整个学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双线育人”,即不仅要“帮困”,更要“育人”,加强对受资助学生的长期关注,打造资助育人的辐射平台,保证资助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资助;双线育人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上大学都要缴纳一定的学费,学生家庭经济压力不断增加。据调查,目前在我国一般高等院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约为240万人左右,占在校生总数的20%,特别困难学生比例在5%-10%,人数大概在160万。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不仅经济困顿,无法获得基本的生活、学习保障,同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忍受着精神煎熬。本文将针对内蒙古大学2014—2015学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结果展开研究,分析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状况、生活状况,进而提出新形势下“双线育人”模式的意义及实施途径,以便做好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学校育人工作,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

一、内蒙古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现状

(一)分布状况:

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分布也有鲜明的特点,通过对内蒙古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访谈和调查,我们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分布具有以下特点:

1.从城乡分布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农村学生占了绝大部分,这主要因为我国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整体生产力水平低下,导致农村家庭经济相对困难,加之农村人群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多子女家庭较多,加剧了家庭贫困。

2.从民族来看,少数民族学生占特困、困难、一般困难学生的比例分别为36%、48%和35%,其中蒙古族学生为35%、46%和34%。内蒙古大学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汇聚了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回族等多个民族的学生,其中以蒙古族学生为主,这充分反映了地区的生产力水平,特别是蒙古族聚居的草原近年来由于草场面积缩减,农业、畜牧业发展较为缓慢,经济收入大为减少

3.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父母的职业类别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集中在农民和城镇下岗工人家庭,反映了我国各行业经济收入的总体分布状况。

(二)生活费用状况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生活在贫困线上的学生,他们大多数依靠着借贷上学,其中一部分学生甚至交不起学费,因此在生活上更是与周围其他同学有着很大的差别。在2014—2015学年内蒙古大学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调查中有如下调查结果:

1.内蒙古大学2014—2015学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用调查表

类别

人均伙食费(元/月)

贫困生人均每月伙食费与周围同学比例(%

人均生活费(元/月)

贫困生人均每月生活费(不包括伙食费)与周围同学比例(%

人均话费(元/月)

特困

475

64%

247

46%

45

困难

484

65%

297

55%

49

一般困难

499

78%

285

54%

46

平均

486

69%

243

46%

47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日常支出中,即生活费中还包括着必需的日常生活用品、学习用品、计算机、英语等各类等级考试的报名费、考务费,以及各类聚会活动的花销。生活的窘困使得他们错过各种学习、培训等增加自身技能、就业筹码的机会。

(三)兼职及学业状况

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认为贫困是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都能保持“自尊、自信、自强、自理”的精神,吃苦耐劳,勤俭朴素,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经济的贫困会导致他们学习压力大、基础薄弱、知识面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所欠缺。同时,他们在生活上大多拮据,大多通过各类校内外兼职来赚取更多的生活费。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经济困难学生选择参加校内外勤工助学,他们选择的校外勤工助学类型多种多样,薪酬层次不一,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其基本的生活支出,调查结果如下: 

2.内蒙古大学2014年秋季学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校外勤工俭学情况调查表

勤工助学工作类型

人数

比例

薪酬

1

服务员、钟点工

39

31.96%

8-10/小时

2

发传单

30

24.59%

50-80/

3

家教

27

22.13%

30-40/小时

4

兼职

9

7.38%

300/

5

促销员

8

6.56%

60-80/小时

6

话务员

2

1.64%

8/小时

7

收银员

2

1.64%

不确定

8

打字

1

0.82%

100/

9

代购

1

0.82%

不确定

10

去工地干活

1

0.82%

70/

11

会场布置

1

0.82%

60-70

12

婚礼上唱歌

1

0.82%

200/

 

从事勤工俭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负担,但是如果不能妥善地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学生常常出在一种想打工又怕耽误学习,想学习又想打工挣钱的矛盾冲突之中,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中。

(四)思想心理状况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弱势群体之一,面临着比常人更大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压力,往往自尊与自卑并存,在面对困境时,自尊心作祟,不愿意过多地寻求帮助,但自己又无能为力,因而产生自卑情绪,甚至焦虑、抑郁,封闭自己的内心。

二、高校“双线育人”资助模式内涵及意义

(一)“双线育人”资助模式内涵

近年来,高等学校不断扩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也在逐年增加,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更是一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问题。高校作为联结学生、家庭与社会的桥梁,在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同时,应完善校内资助制度,成立专门的资助管理中心,建立起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辅之以奖助学金、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的学生资助制度保障体系。然而,在做好经济资助工作的同时,高校更有责任进一步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教育,使之健康成长成才。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社会支持”理论为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提供了理论视角,高校作为社会支持来源的群体支持子系统,在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时应充分调动多种资源,争取多元社会主体相互配合来共同面对问题的复杂性,帮助贫困学生应对家庭经济困难问题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高校对于学生的最主要作用是使其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全面提升素质,这就需要构建全新的“双线育人”资助体系,即以资助为基础,以励志为主线,以强能为重点,在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关注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心理层面,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给他们创造有利于学业进步的良好氛围,最终实现育人目标。

(二)“双线育人”资助模式的意义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资助工作停留在经济资助为主导的层面上,资助工作中的教育缺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在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指导下,重视助育结合,将“物质资助”和“精神扶助”结合是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前提条件,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和谐的实现途径,有利于探索特殊群体的帮扶和育人模式。,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程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有利于助困资源分配机制的良性运行。

三、新形势下高校“双线育人”资助模式的新举措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问题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这一问题也必将长期存在。高校资助工作政策的长效落实,既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持续性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又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多样化开展提供了契机。在做好传统意义上的“学生资助”,通常是指用财物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主要是“经济(物质)资助”,除此之外,还应当将包括“心理援助”、“学业救助”和“就业帮助”等在内的“精神资助”与之相结合,构建新形势下的“双线育人”资助模式。
(一)心理援助

许多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自于偏远的农村,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性格多内向,外来的经济资助可能会使其产生自卑、封闭心理。“双线育人”模式,在通过经济解困的方式帮助贫困学生的同时,坚持教育性、差异性、全体性、整体性、主体性和保密性六大原则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贫困,树立“人穷志不穷”的信念,从心理脱贫出发,化坎坷为动力,自觉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注意区分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与心理问题,定期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各类文娱活动,与同学形成亲密、团结、友爱的关系。同时,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环境,主动关心帮助贫困学生,建设和谐文化,培养和谐精神,使贫困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

(二)学业救助

学业问题研究,是上世界30年代起各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问题,涉及教育学、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社会转型、学校扩招背景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问题日益凸显,他们能否扎实掌握专业技能也是将来能否摆脱贫困的关键。因此对于贫困学生进行学业救助也成为了资助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日前,本科导师制成为高校师生关系转型时期的新举措,主要指“由优秀教师担任学生的导师,负责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学习方法和专业发展方向等方面的指导。”山东建筑大学实行“双导师制——本科导师制和学生道远宿舍导师制”;浙江大学通过个体导师制和导师组两种形式,在本科生中实施导师制,上海交通大学按宿舍为学生配备导师,同时学生可以根据阶段、专业、爱好选择不同导师;内蒙古大学自2015年起开始实行研究生兼职本科生辅导员机制,兼职辅导员协助团总支、班主任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方法以及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进行指导,由最初的粗放式管理变为细致的引导,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全方位的指导。同时,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通过学术竞赛设置奖项、奖金的形式吸引经济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其综合素质。定期开展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励志教育,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使他们树立起与贫困斗争的勇气,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三)就业帮助

“从当下大学生群体来看,注重职业的发展性,对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诉求强于工作的“糊口”性。从贫困毕业生自身角度来看,就业力和竞争力不足,致使就业难的局面加剧,自身就业观念的滞后性,使得难就业持续增大。再则,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特定的困难因素使得他们在就业能力上可能更加困难。”

政策支持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的重要保障,政府、高校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来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就业。近年来,多项鼓励帮助贫困学生的政策已开始实施,针对具有创业意向和创业项目计划的学生开设创业培训班,设立专项资助经费、加强就业指导、“一对一”帮扶等,2015年内蒙古大学全年共有435 名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获得来自学校、人社部门以及华民慈善基金会的 493000 元的专项资金援助和就业咨询与培训。同时,对于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高校毕业生以及残疾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补贴,用于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相关费用补助。

同时,高校应积极发挥自身的科技优势、知识优势和人才优势,加大贫困学生就业的投入,建立专门机构,加快以就业中心为主体的学校毕业生有形市场和以就业信息网络为核心的毕业生无形市场的建设。拓宽就业工作思路,主动与政府、用人单位和校友会等加强联系和沟通,通过推荐等方式,积极帮助贫困学生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张小萍.公共财政体制下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优化研究[M].北京: 中国市场出版社,2009.

[2]赵明吉,赵敏,龙希利,丛培卿等著.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研究[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204.

[3]陈少平.高校德育创新与文化建设[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4]广东省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委员会.高校学生工作案例选编[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

[5]黄艳.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体系改革探析[J].高教论坛,2014(1).

[6]成宏涛,于甜.构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双线资助”模式的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 相关新闻 --------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