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领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创新探索
2017-12-27    文字: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效果,事关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否真正在大学生中入脑入心,事关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神圣职责和重大使命的履行。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把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作为“思政课”改革的核心环节,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学院加快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在寻找“思政课”教育教学“破题之门”过程中,开展了“旗帜•领航”——“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的探索。

一、案例描述

1.活动规划与设计

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创新计划》明确提出,要“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旗帜•领航”——“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的探索,就是落实中宣部、教育部有关要求,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积极应对当今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新形势对当代大学生带领的影响,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探索德育运行机制、创新德育运行模式、提高德育育人实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举措。

项目的开展遵循德育工作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传统课堂延伸到课堂之外、覆盖全校各个学院、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可以有效地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全覆盖、全过程、全领域”,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活动实施与开展

(1)大力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学院与呼和浩特市委组织部建立了联系,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保合少镇恼包村共建了实践教学基地,在乌兰夫纪念馆开展了“思政课”现场教学活动,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一步拟与周边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加强联系,建立多种形式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主要采取“以点带面”的模式进行。所谓“点”是在学生中选择一些政治素养高、观察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然后在指导教师组织和引导下,让该生在课堂上通过PPT展示结合解说等方式,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表达出来,达到以点带面的实践教学效果。

(2)将社团建设逐步纳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

学院将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社团活动中,与“内蒙古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研究会”(简称“内蒙古大学特研会”)和“内蒙古大学党史国情研究会”(简称“党研会”)这两个学校最大的、最具影响力的学生理论学习研究社团实现了无缝对接,学院选派了4名骨干教师担任这两个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的具体内容,有效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3)担任院校两级“青马班”导师和各学院兼职辅导员

为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到学校各个学院,学院与学校团委合作,全体“思政课”教师担任校院两级“青马班”导师团导师、各学院学生特约辅导员,将“思政课”教育教学与各学院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着力推行,让思想教育主阵地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学院专门出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担任各学院“青马班”导师和特约辅导员工作方案》(简称“五个一”工程方案),即:每位教师每学年给所联系学院学生做专题讲座一次;每位教师每学年组织一次集中理论学习会;每位教师每学年组织一次时事政治研讨会;每位教师每学年组织一次红色经典读书会;每位教师每学年组织一次社会实践宣讲会,方案已经从2017年春季学期正式实施。

(4)课堂讨论针对不同专业设定不同的讨论议题

学院承担的“思政课”各门课程均根据所讲授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具有研究性、辩论性的相关议题,运用TED演讲、“超级演说家”等形式,组织学生研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这项工作由各教研室主任负责,按照开课的具体学期,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

3.活动收获与体会

(1)“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理念深入人心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对象是大学生,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取决于学生是否认可。学院所实施的“旗帜•领航”——“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探索,近两年的运行,实践教学是常态教学的理念已经深入到学院每一位教师心中,各门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设定和实施,既注重了整体实践教学体系的安排,也遵循不同课程的特点和着力点,有着很强的针对性,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2)实现了“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全覆盖、全过程、全领域”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优势资源与各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工作的优势互补,拉近了“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思政课”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亲和力和可接受性,也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

(3)进一步提升了“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解释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实效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辨析当今社会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清除学生在思想道德认识上的迷雾,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和主导地位。

二、案例典型特征与推广价值

1.将德育育人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社团活动中。学院通过与学校学生社团的无缝对接,教师承担学生社团发展的具体指导工作,有助于促进学生社团作用的更好发挥,确保学生社团发展的正确方向。

2.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到学校各个学院。学院全体教师通过担任校院两级“青马班”导师团导师、各学院学生兼职辅导员的方式,将“思政课”教育教学与各学院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着力推行,进一步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3.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学院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如素质拓展,学生模拟撰写“两会”代表提案,用书法、绘画、填词、写诗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展示自己的才艺,知识竞赛、短剧表演,主题朗诵、演讲,讲故事、环保参与、视频访谈等多种形式,寓教于乐,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

三、讨论与建议

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渗透在课程、教师和校园文化等基本元素中。通过本项目的开展,可以有效实现“思政课”教育教学全面全程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拉近“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思政课”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亲和力和可接受性,也更具实效性。在2016年年底学院组织召开的全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计划研讨会上,学院就前期准备工作和今后工作所提出的设想,也得到了我区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强烈认同和高度赞赏。

我们也希望,经过几年的探索,在各项工作的持续开展中,能够总结经验,完善学院与宣传部、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等部门协调配合的德育实践教学育人机制,形成可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案,以期对自治区其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的良好有序推进有所借鉴。

-------- 相关新闻 --------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