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印象·草原”蒙古族非物质文化校园体验季
2017-12-27    文字:蒙古学学院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祖国北疆,以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为代表,以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为核心特征的草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育人资源。高校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以引导青年学生吸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和精髓,加深各民族学生对草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多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友爱。

一、案例描述

1.活动规划与设计

内蒙古大学是祖国北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重点大学,承载着传承北方草原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少数民族族学生占我校学生总数的35%,他们是繁荣发展北方草原文化的生力军,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印象·草原”蒙古族非物质文化校园体验季活动积极探索文化育人的创新模式,充分发挥各族学生投身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通过挖掘、整理、继承与弘扬北疆草原文化,增强各族学生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理解,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增强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意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校园落地生根。项目以多维度体验传习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为主要内容,由四个板块的主题活动组成:

(1)“校园文化那达慕”系列:“那达慕”指的是蒙古族传统体育竞技类活动,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参赛人员和观众较多,活动程序、规则、场地和时间安排均参照民族习俗,认真组织,周密安排。“校园文化那达慕”活动于每年5月在学校操场举行,包括博克比赛、射箭比赛、蒙古象棋比赛、鹿棋比赛、沙嘎比赛等项目,每年参赛选手超过到500人次,另有近2000名各族学生观看和体验各类项目。

(2)“蒙古族艺术展演”系列:属于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歌曲、服饰表演等表演艺术类活动,力图展现蒙古族传统艺术民族性和时代性。该系列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场地和时间可根据表演项目的性质分类、分场进行。具体活动包括蒙古民歌大赛、蒙古舞蹈大赛、蒙古族服饰表演和民族文艺晚会等方面的活动。时间安排于每年4月到11月之间。

蒙古民歌大赛于每年4月中旬举行,参赛选手演唱数十首富有地域特色的《万里》、《韩秀英》等蒙古民歌,充分展现蒙古族民歌的艺术魅力;舞蹈比赛于每年5月进行,优美的蒙古族舞蹈成为校园亮丽的风景;民族文艺晚会于每年11月举行,形式多样,除歌曲和舞蹈表演外,还包括诗歌朗诵、蒙古服饰、胡仁乌力格尔、江格尔表演等蒙古族文化的经典内容。上述活动深受师生欢迎,也赢得社会各界好评,每场活动现场观众超过1000名。

(3)“蒙古族手工艺传习”系列:是以学习实践蒙古族人民在漫长的游牧生活中手工制作的一些生活用品和装饰用品为主的活动。活动采取了实地考察和专家指导等形式进行,场地和时间根据传习内容来决定。实地考察在7—8月进行,以暑期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为载体,深入牧区开展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考察调研,同时在现场开展传统手工艺品的传习实践活动。

2016年7月,我院组织赴锡林郭勒盟“弘扬民族文化”实践团,深入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宝绍岱苏木查干淖尔嘎查开展了传统奶食品制作、蒙古包搭建、蒙古点心制作、皮制品制作等技艺,激发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2017年8月,组织“实践在基层 收获于草原”——赴兴安盟科右前旗实践活动,在科尔沁游牧文化摇篮地乌兰毛都苏木,体验传习传统蒙古服饰刺绣工艺、蒙古族奶食品制作、蒙古族日常皮具品制作、蒙古族马奶酒制作等传统手工制作活动。

2017年11月5日,我院组织50余名不同民族的学生,在呼市第四中学蒙古包内开展了“蒙古族饮食文化体验交流活动”,各族学生一起体验了蒙古点心制作、黄油提炼、熬蒙古奶茶、手把肉制作等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促进了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2017年12月中旬,邀请蒙古族非物质文化继承人胡琴老师在学校博物馆开展了“传统民族工艺美术的创新思考”讲座及皮艺体验课,使我校各族学生对蒙古族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与手工制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4)“蒙古文文艺作品”系列属于文艺创作、编辑策划类活动。组织新闻编辑专业学生骨干,协助《内蒙古大学校刊》蒙古文编辑部的老师一起制作出版。将学生制作的诗歌、散文、摄影、书画作品选登在《内蒙古大学校刊》之外,将以上三个系列活动刊登在“校刊”上营造民族文化氛围。

2.活动实施与开展

(1)增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民族团结,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该项目各项活动的参与者不仅仅是我校蒙古族学生,还有其他各民族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到观众人数达到近1万人次。蒙古族传统校园体验季活动全面铺开后,切实为边疆各族学生提供了解蒙古族传统文化,各族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搭建很好的平台,对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了推动作用。

(2)提升广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我校蒙古族学生分布在多个学科专业,将其培养成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是学校的使命。“印象·草原——蒙古族非物质文化校园体验季”活动,以专业与实践紧密结合,为广大同学提供了锻炼成长的平台,促进了全面发展。学生通过考察、体验、传习、实践、展示等多种方式,充分了解草原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实践锻炼提高了综合能力。

二、案例典型特征与推广价值

1.参与面广。我校学生除了八省区的蒙古族学生之外,大多数来自全国各地,也有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印象·草原——蒙古族非物质文化校园体验季”活动作为全校重点支持的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得到全校蒙古族学生及其他学生的大力支持。各系列主题活动,一年共举办近20场,活动现场观众激情高涨、气氛异常热烈,参加活动学生近600人,观众10000人,每年的参与率达到2万人次,成了群体性的文体娱乐、文化艺术类实践活动。

2.寓教于乐,活动中达到育人目的。该项目围绕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为主线,内容丰富,形式各异,四个主题系列活动对场地、时间、观众、道具、选手都有不同的要求,达到满足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人,教育人的目的。

3.具有明显的民族性。该项目四个主题系列主题活动不仅体现蒙古族人民物质文化,更是体现了蒙古族人民丰富的精神世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站稳脚跟的见识根基。蒙古族是中华民族一份子,蒙古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因此,该项目活动以明显的民族特征,很有推广价值。

4.影响力较大。我校学生除了来自全国各地,还有400多蒙古国留学生。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体验季活动以独特的魅力成为全校蒙古族学生和其他民族学生青睐的活动,在全国各地,甚至蒙古国均有了广泛的影响。“印象·草原——蒙古族非物质文化校园体验季”系列主题活动在新华网蒙古文网站、内蒙古电视台体育频道、内蒙古生活周报、内蒙古大学新闻网、旗帜网等媒体均做宣传报道,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

三、讨论与建议

1.高校在引导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注重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宝库中吸取营养,使其成为推动大学生成长的内在力量。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一味地“复制粘贴”传统风俗习惯,而是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所体现出来的信仰和价值观。高校要系统梳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其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具有广泛参与的方式推广开来。该项目对蒙古族传统文化进一步的挖掘和整理,用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有步骤地展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2.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要创新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将传统教育手段与新媒体手段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展现中华民族文化魅力。重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充分挖掘新媒体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功能,在各类媒体工具如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运用中渗透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因素,达到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内外、社会上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理解蒙古族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促进加强交流和沟通,增强民族团结的目的。

-------- 相关新闻 --------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