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 > 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首页部首页页页页当前位置:内蒙古大学 >> 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首页
综合新闻 院系动态 青春校园 思政论坛 内大风采
  页页页页页页页页页页

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公共管理学院 于宪鹏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此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和感染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需要。所以,高等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人、引导人、关注人、帮助人;应当挖掘学生个性,发掘其潜质;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关怀;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高等教育;大学生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在的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十分宝贵的人力资源,是国家的发展希望。所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和感染力。这其中坚持以人为本是核心,是灵魂。因此,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对于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的理解
  "以人为本"的内涵是什么?这里的"人"指的就是教育对象,"以人为本"就是指以教育对象为本。首先,我们要搞清"人"的本质、本性是什么?这是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前提。其次,我们还要弄清"以人为本"之"本"为何意,怎样才能叫做"以人为本"?也就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什么程度、什么标准的时候,才能算作是做到了"以人为本"。弄清这两个问题是弄清"以人为本"概念内涵的最首要的理论问题。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有自然属性,"人是自然的存在物"。第二,人有社会属性,"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特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人有实践性,马克思把"自由自觉的活动"理解为人的本质。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类才能不断改变自身的现状,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以人为本"之"本"即根本原则、根本出发点、根本标准之意。"以人为本"之"本"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思想政治教育应考虑人的社会性特点;满足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的同时还要满足受教育者的社会性需要;促进受教育者潜能的充分发挥和自由自觉活动的充分实现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以上三点就应算做到了"以人为本"了。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们不仅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看成是一个劳动者,是一个经济动物,同时还应把教育对象看成是一个具有明确奋斗目标、高尚审美情趣和理想信念的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方面入手,注重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两方面需求的满足,培养和发展"人之所以为人"和"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以促进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实现和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最终目标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始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每一个活动中,都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来开展。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目的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中,更多的是体现学生个体的地位和价值,要求学生个人得到尊重、重视,价值得以实现,尤其是当前青年学生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以学生为本思想更能引起教育者对青年学生个体的重视和关注,促使教育者加强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研究,使教育者的工作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只强调了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而忽略了对被教育者的潜力挖掘,认为青年学生接受教育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没有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在不停地发生改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贯穿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符合当代青年学生的心理需要,更能调动他们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意义
  现代社会的竞争实质就是人的科技水平和综合素质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具有特别重大的历史意义。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是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生活变化发展极其迅捷的时代。要适应这样一个迅速变化的、复杂的、转型的社会环境,个体没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是绝对不行的。大学生虽然是同龄人中比较优秀的群体,具有较好的知识素质和技能素质,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将同样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摆在首要位置,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大学生具备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全面的综合素质。所以,从现代社会的特定时代发展特征角度审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是非常重要的。
  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人才的需求不是掌握一门专业知识的单一型人才,而是需要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型和开拓型人才。未来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更是拥有智力资源的"高素质"的人才。文凭已不是"人才"的唯一名词,对人才需求的规格将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当代青年学子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与人交往及合作的精神,强化社会责任感;要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发挥和发展自身的特长;要注重培养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自我创新能力;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见识,增长才干,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知识;要研究社会,了解国情,认清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时代潮流。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注意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谁具有这样的综合素质,谁将大大缩短从高校走向社会的适应期,尽快进入角色,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大有作为,从容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做合格的跨世纪人才奠定牢固的能力基础。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我国高等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中,必须把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这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人才素质的最基本的规格要求。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各种素质中的核心素质,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中心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培养,才能确保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和发挥高校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营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从而形成强大的整体育人合力,保证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
  (三)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需要
  当前高校存在着只重视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而相对忽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培养的倾向,所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展和行为规范呈现出滞后于大学生知识能力技能发展的倾向,大学生综合素质得不到健康全面发展不能适应顺应社会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对大学生素质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高校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必须加强和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真正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开展这项工作。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充分唤醒和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主动去认识自我、寻求真理和完善人格,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优秀个性特征和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体,从而能够有效地面对生活,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还能培养大学生的独立和谐人格,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良好发展,形成大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最终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进步和和谐发展。
  三、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一)高等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人、引导人、关注人、帮助人。
  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道德教育的实质就是造就德育主体,造就具有自主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学生是德育主体,不是灌输客体。德育是社会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要求。我们要善于将社会要求转化为自我要求。因为任何教育只有转化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高校德育的根本目的是构筑精神支柱,发掘创造潜能。德育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意志力、判断力、亲和力及独立人格。高校德育必须直面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正视道德冲突,解决道德困惑,帮助学生辨别是非,学会判断和选择。高校德育重点应从传授道德知识和灌输现成结论,转移到让学生掌握批判的武器,提高学生的道德辨别力、判断力、选择力和创造力的教育上,学会自己面对人生,创造生活。
  高校德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教育是核心,管理是保证,服务是拓展。一般来讲,学生思想问题有三类,是非不够清楚问题,主要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行为养成问题,主要靠以管理为主的养成教育;具体实际问题,主要靠帮助学生排忧解难。这三类思想问题,虽不能截然分开,但解决的方式都是明确分为教育、管理、服务,所以三者必须结合。德育要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整合学校教育、管理资源,建立起帮助学生成长、解决学生困难、方便学生办事、维护学生权益的服务体系。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困难,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就业。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尊重是教育的本质规律,是21世纪教育的理性追求。尊重就是要尊重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基本权利和责任,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生命尊严、有思想感情的人。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每一位学生同在蓝天下健康成长。
  (二)高等思想政治教育应挖掘学生个性,发掘其潜质。
  大学生由于受到遗传、环境、教育和其自身主观能动性不同的影响,其素质结构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教育者忽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单纯采取灌输式教育办法,忽视个别教育,将使结果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教育,又要注重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而不是把大学圈在一个固定的框架内。要把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形成丰富多彩的和谐素质列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教育,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和开发大学生潜在的素质,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大学生形成独立和谐的人格。
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就是要注重发展个性,发掘创造潜质。个性即禀赋。一般表现为兴趣、爱好、特长。创造个性是教育的灵魂。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没有创造性。创造个性特征有:高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丰富的想象力和直觉力、广泛的兴趣和良好的心理。人无个性必平庸。个性愈强,愈能出类拔萃,取得成功。一个拔尖人才不是样样都强,只是在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有独到之处,卓越之处。
  主体性、选择性、观点多样性是当代大学生最突出的特点。他们更注重主体的自我感受,更善于独立思考,更希望在平等交流中追求真理,更喜欢在对社会现实思考中选择真知。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学生身心规律特点,塑造思想品格,决不是培养个人主义。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没有个性发展的全面发展很难说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没有全面发展的个性发展可能是一种畸形发展。现在我们往往把全面发展误解为全科发展,要求学生样样都学,样样都精,样样都行,事事都成,结果将来可能一事无成。
  (三)高等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关怀。
  学生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学生美好人生一开始应当掌握在教师手中。世上师爱和母爱同样伟大。母爱给学生以成长的生命,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德育要用伟大的爱心融化学生心中冰层,开启学生尘封心智,拓展学生美好人生。爱是教育的核心,情是教育的生命。教育需要爱,更需要情。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情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现代德育要创造条件发展人。现代德育逻辑支点的核心是不断提升人自身建设水准。以人为本是现代德育的价值理想和思维原点。它是对人主体作用的一种尊重和肯定,人是最大资源,最大财富,最高价值;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尊重人、理解人、为了人、解放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不仅要把握规律性,还要符合人性发展要求。以人为本德育理念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对人的自由和民主的追求。坚持以人为本德育理念,根本目的在于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最广泛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就是要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仁爱思想几千年在中华大地延续发展,养成中华民族淳朴善良、忠信豪爽、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爱是人间之爱,情是手足之情,力量是意志的力量,精神是伟大的民族精神,要把这种爱与情,力量与精神深深熔铸在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之中,养成善德、锻炼善行,具备善心,产生更高品位的心理需求,成为更高尚的价值观念。唤醒人类良知,这是教育工作的全部含义。
  德育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有理性的,也是有感情的,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以理服人。健康情感以提升现代人格为目的,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追求高尚情操。从主体需要出发得到的人文关怀,能够产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理想。人文关怀就是要促使人的精神支柱、人的意义的追求、人的终极理想,植根于现实生活。人文关怀是人性不断升华的根据。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不仅要成为生命需要的最重要标志,而且只有情感得到发展提升,人的思想品质、精神成长才有基本的保证。
  (四)高等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将教育者定性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将受教育的学生定性为教育过程中的客体,而一些现代教育观念则视学生为教育主体。事实上,无论怎样划分,都有违"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现代大学中,无论是教职员工还是学生,都是学校的主体。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应倡导人人是主体的全员参与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对教职员工而言,应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人格魅力。目前,一所大学的工作,根据分工可分为教学、管理、服务三大块。这种分工造成的事实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被严格限定为管理工作的职能,加之管理任务的烦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很难充分实现,这就形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上的弱化和缺失。在大学中,人人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其区别在于分工不同。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及成长规律,人的很多思想观念及文明行为的形成一般源于模仿。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身教与言教并重。广大教职员工要充分注意自己在学生面前的言谈举止,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对广大学生而言,要树立主体意识,引导自我教育。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要从三个方面认识:一是从人的自然生长过程来看,大学生基本上都是成人,具有较为独立的个性、人格和行为处世能力,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二是从学生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来看,大学生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在国家教育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学生对学校的发展更具有资源性的意义;三是从教育的实施过程来看,大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形式上的客体,但教育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仅如此,学生间的相互影响、启发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生自身也是教育的主体。
  建立大学生参与的思想政治教学机制,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学活动能够极大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如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辩论、说讲、情景模拟,而且可以让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调查与实践,开展军训与义务劳动,参加校内外的志愿者活动,参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参加系、班级组织的各项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积极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促使大学生主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加速大学生主体的成熟过程,缩短其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期,促进大学生健康和谐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实际的教育目标过于强调"合格建设者",即重视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忽视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并且,在已严重弱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又往往只从"可靠接班人"的意识形态性出发,强调政治思想教育,忽视基础性的思想教育。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加上教育方式的简单化(只注重"灌输"),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一直不甚理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才能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优秀个性特征和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体,从而能够有效地面对生活、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2004(C)
浏览本页请使用800*600分辨率
E-mail:ndxcb@i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