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 > 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首页部首页页页页当前位置:内蒙古大学 >> 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首页
综合新闻 院系动态 青春校园 思政论坛 内大风采
  页页页页页页页页页页

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学院 周国权
  摘 要: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各种文化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复杂多样,使得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鉴于目前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活动呈现出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偏差,给大学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任务。我们不仅要解决大学生实际存在的错误观念,把他们引回正途,而且还要找到他们出现错误观念的深层次的原因,要用人文的精神去感化教育学生。做到既要治标又要治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关怀,是培养具有高尚思想素质和高品位文化底蕴、未来社会主流人才的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主要任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人文关怀,真正把大学生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位置,才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在新形势下,由于新旧观念不断碰撞冲突,对高校学生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思想意识形成了强大的冲击。高校的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市场经济完善期负面效应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相对滞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思想状况必然呈现出更加多元和复杂的趋向。据不完全了解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但在大学生思想中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念有所偏差,有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生信仰合理利己主义,艰苦朴素的作风淡化,生活上追求奢华。
  二、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淡漠,爱国意识淡薄缺乏应有的使命、责任感,缺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以及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激情。
  三、思想观念与个人行为产生矛盾, 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和个人行为中的个人功利主义倾向发生冲突。
  四、道德伦理观念淡薄,精神文明素质较低,他们的社会公德意识不强,不健康的语言以及不负责任的男女交往行为等还时常出现。
  五、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他们一旦遇到困、遭受挫折就怨天尤人,垂头丧气,牢骚满腹,悲观失望,甚至轻生。
  在看到高校大学生存在这样那样问题的同时,我们也要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我认为既要解决高校大学生的现存问题,又要在根本上防止和控制此类问题的再发生。要做到"标本兼治",不能仅看到高校大学生现存的问题,更应该看到这些问题中更深层次的东西。我们不仅要处理好引导和约束的关系,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发挥主渠道与辅渠道的双重作用,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更要在根本上多下功夫,我们应该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的无限关怀,也就是要理解人、关怀人,特别是关怀人的精神生活,让人的生命自由生长,所以它是完善人的心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驱动力。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其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来改善人的思想行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因此它必须把人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归宿,否则,离开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真切关怀,思想教育就成为失去针对性和目的性的空洞说教。据此,从理论上来说,人文关怀这个驱动力应该能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完善和发展。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忽视人文关怀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已经严重地影响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良好预期效果的实现。
  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忽视人文关怀的现象,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忽视从大学生角度入手,忽视考虑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忽视研究大学生思想观念特点和教育接受机制,忽视大学生的需要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取得良好效果的根本原因。我们认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人文关怀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在高校,教师与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因素,两者的关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核心的关系。美国学者柯尔伯格(L.Kohlberg)和班杜拉(A.Bandura)等人曾提出自主主义德育理论,他们认为,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同是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没有束缚、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即在心理自由的状态下接受道德教育,形成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认知能力。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而当前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不把教育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整体,而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片面强调教育中的"强化灌输"和管理中的"强制性"。教育者不顾或很少顾及青年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心理特点,一味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灌输为主,引导为辅,使思想教育过程中的"双边关系"成为教育者的"单打一",忽视了大学生受教育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忽视了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判断、筛选、理解和内化过程的重要作用。
  2.忽视学生的自我需要。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1〕这告诉我们,人的一切行为包括大学生的思想接受活动的发生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人自身的需要如果被忽视,在生理、心理上没有得到必需的关怀,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可能得到完全的发挥或激发。正确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错误的需要得不到转化,都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内部障碍。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能按照大学生们的"需要来解释他们的行为"。〔2〕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存在着不同层次、不同指向、不同强度的需要,而教育者往往只从自身的需要、兴趣和爱好出发对学生施加教育,而不管学生需要如何。具体体现在:
  (1)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当前多数大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需要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因而对类似"两课"类的政治教育存在着一种积极需要的状态。而现实中,高校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和日常的思想工作中,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几乎都是"正面"的东西,讲大道理,唱高调门,进行抽象而大多是空洞的说教。对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讲不清时就尽量回避。即使偶尔涉及某些"阴暗面"的东西,也不能从理性思维的高度进行科学而透彻的分析,不能真心实意地去解决学生思想上的一些困惑和深层次的思想问题。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内容比较陈旧,使学生感到有远离生活之感,教育内容与现实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因此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忽视学生受教育的层次性需要。由于每个学生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所受教育影响不尽相同,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身心发展的差异,尤其是自身主观努力的程度不同,所以在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方面也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并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尤其是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层次性也就更为明显。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根据他们思想的不同层次,区别对待,因人而教。而在现实教育者眼中,所有的学生认知结构都是一样的,不存在任何的差异忽略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人利益要求,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往往重"群体"而忽视"个体",搞"一刀切",不能因人施教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
  3.忽视学生创新个性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过:"我认为学校凭借恐吓、压力和权威管理学生是一件最坏的事,它破坏了学生深挚的感情和真诚、自信,养成学生驯服的性格。"〔3〕他说的也就是不能压抑和扼杀学生的个性教育实践也表明,只有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求知欲望得到调动与满足,才能孕育出真正的创造性。而在现实生活中,轻视、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现象并不少见。如德育理论课存在教学计划齐步走,培养目标单一化,教学过程满堂灌的现象。思想教育过程中存在着我讲你听,不太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情况,认为把学生管理得服服帖帖就是好,把学生教导得循规蹈矩就是好,扼杀了学生的理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致使不少学生唯唯诺诺,墨守成规,缺乏坚强的意志,缺少个性,又缺乏创新能力。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对学生人文关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大学生自身人性特征,时刻用理解的目光去关照发生在他们周围的事情,相信他们人性中的优点,理解他们人性中的弱点,真正以职业的敏感去发现和理解袒露人性真实一面的学生。这样,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才会产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信任,让学生对于人生的主动思考从感动中滋生,真正实现教育引导工作的实效性。
  一、重视学生的需要。首先要积极启发学生的需要教育者要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思想品德状况同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启发学生认识自己接受教育影响,实现思想转化的需要,从而产生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其次,准确把握学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了解学生的需要,特别是要了解和准确把握学生的优势需要。了解学生的需要是有针对性地设法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也是增强学生接受效果的重要前提。再次,及时满足学生需要。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找出一般激励因素并采取相应的组织措施,来满足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要。要注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有效地挖掘他们的潜力,激发他们接受的积极性。另外,要善于引导学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在设法满足学生合理的、正确的需要的同时注意及时扭转学生不合理的或不切实际的需要。
  二、要启发和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人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被外力塑造的自然过程,还是一个自主自决的能动性创造过程,从生命本体性看待人的可能发展,人的能动性才是人的存在的最根本性的力量"〔4〕。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一向不轻信、盲从。随着他们年龄阅历和知识的增长以及经受市场经济的洗礼,其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日益明显地确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眼于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平等的交流中获取信息,在坦诚的讨论中得到启迪,在独立的思考中有所提高。要让学生感到教育者对自己人格与尊严的尊重,从而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进行完善自我的教育。这种充分地尊重人、关心人,对人的主体性进行高扬,不仅遵循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抓住了思想政治品德的内在转化过程是人的主体性体现这一本质,更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要增强实效性的应有之义。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和心理素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注重教育的层次性,在总的思想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心理、思想上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个大学生,善于发现和开发大学在的素质闪光点。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展空间,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之形成独立和谐的人格。
青年是社会民族未来的希望,作为未来社会的主流人群,青年学生的人文素质决定了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程度。个性化的人格品质赋予了他们睿智敏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文化底蕴又同时带给他们丰富深广的学识含量和成熟完善的心理文化积淀。由此,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时刻以对青年学生人文精神关怀为基点来开展工作,是培养具有较高人文品位和较强人文修养的社会精英及栋梁的必然途径。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人文关怀,真正把生作为受教育的对象,充分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和性,不仅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用,而且由于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的接受教育影响的性、自动性和能动性,使得大学生更加注重发挥自主的精神,通过积极思考和客观分析,从而把外在的思治素质要求真正内化为自身内在的思想政治道德素渐培养自身崇高的思想道德境界,最终使大学生各方质得到全面和谐发展,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也能够得到切实提高。

  注释及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刘继勇.个性化教育: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根本途径[J].
  江西社会科学,2001,(5):130.
  〔4〕黎 君.论"人的可能"与教育[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62~63.
  

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2004(C)
浏览本页请使用800*600分辨率
E-mail:ndxcb@i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