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要览 > 内大要闻 > 正文

我校时间利用调查与研究中心专著《时间都去哪儿了?外部冲击与中国时间利用变化》在京发布


6月17日,我校时间利用调查与研究中心专著《时间都去哪儿了?外部冲击与中国时间利用变化》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举办。本次会议由我校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共同主办。我校党委书记刘志彧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杨志勇分别致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经济与管理出版中心主任王曦、我校社会科学处副处长崔荣分别主持会议。来自浙江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教学科研机构和智库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发布会现场

刘志彧在致辞中介绍了我校的建设发展情况。他表示,内蒙古大学历来重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时间都去哪儿了?外部冲击与中国时间利用变化》依托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牵头组建的“中国高校数据联盟”这一平台,通过开展对中国城乡居民时间利用的全国性追踪调查,在2017和2021年中国时间利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得以撰写。未来期待团队能够利用好这些平台、资源,取得更多更有价值、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成果。

杨志勇在致辞中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基本情况。他说,《时间都去哪儿了?外部冲击与中国时间利用变化》通过对时间利用的研究,可以准确地揭示家庭和个人为生活所做出的努力和受到的制约,为制定正确有效的公共政策提供了依据,因而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并表示一定会做好这本书的宣传推广工作,也希望进一步加强与我校的深入合作。

《时间都去哪儿了?外部冲击与中国时间利用变化》的主要作者、我校副校长、时间利用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杜凤莲教授介绍了该书的研究背景以及目前的进展情况。她说,内蒙古大学分别于2017年、2021年,在中国除新疆、西藏和港澳台地区以外的29个省份,进行了两轮中国时间利用调查(CTUS)。通过与19个主要国家相关调查比较,发现CTUS的调查质量在总体上处于领先地位。基于这两轮调查所获数据,对中国居民的时间利用状况及其变化进行系统分析,发现近年来居民的福利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体现在体验效用、城镇居民综合幸福指数的提升,以及休闲社交品质的提升等方方面面。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居民用于有酬劳动的时间较多,可喜的是近年来超时工作问题有所缓解。近年来夫妻有酬劳动、无酬劳动时间差异显著缩小;妻子的学历越高,丈夫越多地参与儿童照料。此外,还分析了老年人的“退而不休”,中小学生的睡眠不足等现象。最后,对后续研究提出展望。

在研讨环节,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实教授、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甘犁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赵忠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高文书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尹志超教授分别以《过度劳动与工资增长和工资差距》、《工作时间、人力资本投入与消费》、《文化与时间利用》、《工作时间、工时制度与劳动总供给》、《时间都去哪了?——外部冲击与中国时间利用变化》为题进行了交流发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时间利用”这一主题展开了讨论。

内蒙古大学时间利用调查与研究中心成立于2017年,2021年入选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致力于进行“中国时间利用调查”(Chinese Time Use Survey, CTUS),并基于调查所获数据开展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中心旨在立足国内,借鉴国外,一方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另一方面让中国人更好地了解自己。

 (文字、摄影:刘阳       编辑:李文娟       审核:刘雪峰)

 

-------- 相关新闻 --------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