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幸与生物、数学、化学等系的老师共8人,根据高教部的电话通知,于1957年8月28日早8时10分,坐火车从北京出发,29日凌晨4时到达呼和浩特。车刚进站,广播中传来了“热烈欢迎来内蒙古大学支援建校的老师们,学校的领导来接你们了。”内大人事处处长哈图带着几个工人,将我们接到了内大。天亮后在工棚食堂吃了早饭,在四周用简易铁丝网围着的内大范围内稍微走了一走,除我们住的三层的单身楼(后改建为内大留学生公寓D座)外,还盖了两栋三层的家属南、北楼(每栋可住41户)、四栋两层的小楼(现保留了两栋)、五层的主楼、一栋三层的学生宿舍(后拆除,故址现为喷泉)和一栋兼作学校大礼堂和学生食堂的建筑。当时出了新城南门,一片塞北农牧区风光。哈处长专门做了交代,让我们晚上出来不要走远了,还有狼!这就是我们后来凭自己的智慧和双手献身的地方。
10月7日开学上课。14日,我们参加了内蒙古大学建校典礼,倾听了乌兰夫校长关于内大双重任务的讲话;晚上,拿着乌兰夫校长的请帖,参加了建校宴会,接受了他的热情敬酒。
我在内大度过了60个春秋,乌兰夫在内大的声音犹在耳边,他指导内大的工作历历在目。特别是我有记日记的习惯,他的言与行不仅深扎根在我的心中,而且清晰地记在我的日记本上。内大的一些历史文献我也保留着。
内大建校40周年时,决定编写第一部校史。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内大的档案不全,无法编出完整的大事记,应《内蒙古大学40年》编写组的要求,我翻阅了全部日记,写出了《内蒙古大学纪事——日记摘抄》(1956—1996年)。根据我的回忆和日记,乌兰夫对内大的最根本的指导要算“双重任务”的讲话和高呼“内蒙古大学万岁!”
1962年10月14日,内大在大礼堂举行了建校5周年庆祝大会,自治区的主要领导人全部出席。乌兰夫在大会上对5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重申“双重任务”,最后他激情洋溢,振臂高呼:“内蒙古大学万岁!”这时全场沸腾,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事后,老内大人经常谈论“内蒙古大学万岁”,直至2007年8月迎接建校50周年时,在一次研讨内大传统和内大精神时,我在发言中将它与朝鲜战争时彭德怀司令员写下“38军万岁”并列,发表了我的看法,不论打碎旧世界还是建设新世界,都得靠文韬武略。
乌兰夫为什么要高呼“内蒙古大学万岁”?1997—1998年,我有幸参加了由中共中央批准、由内蒙古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人主持的《乌兰夫文选》(上、下册)的编辑工作,首先是要我校对文选中的全部马列毛邓的引文。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仔细反复读了全文,深深感到:精通俄语的乌兰夫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卓越的民族工作领导人。他的这个口号是正确的、必要的,而且得到了实践的证实。
首先,乌兰夫认为,发展经济必须靠科学技术。革命刚胜利,乌兰夫就高瞻远瞩地指出,发展农业不能仅靠开荒,扩大耕地面积,而要靠科学技术,“以精耕细作为主”(《乌兰夫文选》,以下简称上、下册,上册167页)。乌兰夫特别强调高科技的作用,因为“尖端科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自治区的生产就会更加迅速发展,全区一千万人将可以做到二千万、三千万,甚至更多的人才能做到的事情。”(下册48—49页)乌兰夫还考虑到:由于历史原因,内蒙古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革命胜利后,法律规定各民族在政治上平等了,但经济文化上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这些历史遗留的不平等,“必然也就影响到政治上的不团结”(上册175页)。因此,乌兰夫高度重视靠教育(特别是重视综合性大学教育)来培育文化科学技术人才,尽管身任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民委主任,内蒙古自治区党、政、军主要职务,可以说是日理万机,他仍然亲自来创建新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内蒙古大学,规定了建校方针,并兼任校长,这在全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也说明创建内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内大成立后,他采取各种方式,使内大茁壮成长。这些都是内大师生员工记忆犹新的。
其次,这是乌兰夫对内大和内大师生的正确估计、高度评价、殷切期待。1955年初,乌兰夫和自治区党政开始酝酿建立内大。1956年3月4日,成立了由乌兰夫担任主任的内大筹委会,自治区其他主要领导任副主任,委员共13人,可以说,自治区领导全部参加了筹建内大的工作。筹建内大工作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高教部立即批复,并委派综合大学司副司长于北辰参加筹建的具体工作。本来中央计划1957年全国筹建两所大学,后决定暨南大学下马,集中精力建内大。乌兰夫前往北大与北大副校长、中外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协商,从北大调任教学科研的副校长、系主任和教学人员,如著名的学部委员(即中科院院士)李继侗任副校长,当时的七个系主任四个来自北大。数学系教师一半以上来自北大;历史系的课程直接由北大派来教师担任。所以,人们认为,内大是北大的分校。此外,中央还从全国其他十几所各有所长专业的重点大学抽调了教师。可以说,内大一开始就建立在高水平的基础上。《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内大列入中国15个著名大学之一。但仅吃老本是不行的。内大能否“万岁”,还要看以后能否在竞争中成为胜者。这对战略家乌兰夫来说,是胸有成竹的。
最后,乌兰夫的这个战略口号,鼓舞了内大的全体师生员工,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到建设内大的事业上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内大的60年,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这就是“风云一甲子,辉煌60年”。事实胜于雄辩。这些事实,刊载在2016年12月1日出版的校刊《内蒙古大学》上的《数字谈内大》一文已经详尽地分类说明了。我作为内大见证人之一,退而不休。1993年组建内大教学督导室担任教学督导员15个年头。担任内大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副主任18个年头。1997年,我被内大团委聘请,指导学生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研究会这个“第二课堂”,亲自起草章程,每年给研究会做几次学习报告。这在全国高校中最早建立列第三位,参加人数最多时占学生总数60%—70%。2009年这个研究会的成功经验,由自治区党委书记、宣传部长等三个常委批转,在全区高校推广。我担任这个工作18个年头。2008年被内大团委聘请担任内蒙古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骨干培训导师。在我担任这些工作期间,据我所知道的,补充几个具体事例:
内大培养的学生中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委员;有4名中科院、工程院院士。毕业生参加托福考试,其中1人高达663分(670分为满分)。我为他办理去美国读博士手续时得知,这至少是亚洲考生的最高纪录了。
内大学生在国内各种考试的中元的比例也是相当高的,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个楼层出现7个学霸宿舍。内大本科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在全国高校中是比较高的,有的专业班级达到70%,所以内大的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欢迎,一次性就业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国新闻周刊》特别制作了“2010年度中国满意排行榜”,针对全国重点110所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四年级或五年级)对母校就业、学习氛围、学术实力、生活条件的满意程度进行广泛严谨的问卷调查,内大排名第六。
在我担任教学督导员的15年间,几乎听了80%的文科教师、20%的理科教师讲课,开创并主持了多次青年教师课堂教艺大赛和论文评比。内大教学督导室在全国高校中成立较早,它的工作经验总结,在教育部领导下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于2005年10月在井冈山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督导工作研讨会”上进行交流,得到充分认同,收入《全国高校教学督导论文集》中。在督导工作中,我感到,内大的教师是非常敬业的,水平是较高的,内大的教风教纪、考风考纪是好的,甚至可以说是很好的。
内大教师发表的科研论文的数量,按人均是比较高的,特别是质量比较高,有的甚至处于前沿。1983年,旭日干被誉为“世界试管山羊之父”。罗辽复教授关于基本粒子的研究,受到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的高度赞扬,被国务院表彰为优秀科学家。物理系梁希侠等关于超导的研究成果,几乎与诺贝尔奖获得者外国科学家同时作出,时任自治区政府主席专门到内大祝贺。一名教师发表论文近300篇,其中约180篇属SCI之列。李逢泽教授在二茂铁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1991年受到国家表彰。
内大文科教师在参加全国学术性会议或征文时,所提交的论文被采用率也是比较高的。这里仅举几个例子:
2004年,教育部举办首届“全国师德论坛”征文大赛,共有67篇文章获奖,其中反映我校教师风貌的一篇《教师应该为人师表》获一等奖,收入由教育部长周济作序的《中国师德风范》总卷一书中,向全国推广。
2008年4月,为隆重纪念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在中央统一部署下,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向全国系统征集综合篇、地方篇和理论篇三个方面的总结文章。在提交给理论篇的数百篇文章中,优中选优选出88篇,其中10篇是由全国高校提供的,这10篇文章中的《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就是由我校教师提供的。最后,这些文章经中宣部同意,由人民出版社以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的《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首篇的《中国改革开放1978—2008》为题,2009年3月出版。
2014年8月,在中共中央批准的,由中宣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解放军总政治部在北京联合举办的“全国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究会”上,入选论文80篇,特约论文23篇。入选论文中只有15篇来自高校,其中我校教师的一篇《邓小平与知识分子第二次解放》,编入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为首篇的《邓小平与中国道路》(上、下册),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一些具体补充。由于内大已退休和在岗的人数已发展到数以千计,肯定还有众多我所不知道的成就。
上述的实践证明高呼“内蒙古大学万岁”是正确的。从理论上来说也是正确的。因为“内蒙古大学”是人类社会中的一个集合名词,一个群体,它受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因素的支撑而存在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家而创立唯物史观时,首先指出的是“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以下简称《全集》,汉文1版2卷104、152页),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唯物史观还认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性力量是群众,而不是个人,特别是工人阶级是大生产的产儿,作为工人阶级这样一个社会群体,它有无穷的力量,是任何个人都无法比拟的。所以,他们反对把个人的作用抬得太高,更反对喊“万岁”。宣传马克思主义立下汗马功劳的普列汉诺夫很尊敬恩格斯,在信中称他为“导师”。恩格斯回信说:“首先请您不要称我为‘导师’。我的名字就叫恩格斯。”(《全集》39卷238页)1893年9月14日在维也纳社会民主党人大会上,恩格斯发表演说结束时,2000名与会者报以经久不息的暴风般的掌声,并一再高呼“恩格斯万岁!”恩格斯当时就制止,后来他在给马克思的二女儿劳拉的信中说:“好了,这是最后一次”(《全集》39卷121页)。以后再也没有发生过。邓小平也多次说过,一个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是很不正常的,很危险(见文选3卷83、151、258、273、310、316—317页)。毛泽东根据唯物史观,说过一句名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论联合政府》)。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根据群众对领袖的热爱,高呼“毛主席万岁”,特别针对林彪阴阳怪气地高呼“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在天安门城楼高呼:“人民万岁!”查阅历史资料,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没有喊领袖人物“万岁”。领袖人物做完报告后,只有热烈掌声,最多“向斯大林同志致敬”。直到1933年2月19日,斯大林在给集体农庄突击队员大会演说结束时,群众第一次高呼了两个万岁,即“先进的集体农庄庄员万岁”和“斯大林同志万岁”。1939年3月10日,联共(布)十八大报告结束时,喊了六个万岁,即:“工人阶级万岁!集体农民万岁!社会主义智识界万岁!我国各族人民的伟大友谊万岁!布尔什维克党万岁!伟大的敬爱的斯大林万岁!”此后,万岁不离口,结果斯大林的遗体还是被赫鲁晓夫一伙从水晶棺中拉出焚烧掉。
我没有查阅,中国历史上什么时候开始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唯心史观的集中体现。人们喊这个口号时心中是有数的。人们真的相信个人万岁吗?有一个小故事:有个人对皇帝说,你个人真的活一万岁,那时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都没有了,你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举目无亲多凄凉啊!“四·一二”政变后,独夫民贼蒋介石以为共产党人被他杀光了,也搞“蒋委员长万岁”。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利用谐音,变成了高喊“赶快完粮纳税”,最后还是蒋家王朝垮台。
上面这些话是想说明,我们这些来支援内大建校的人们,很希望乌兰夫的“内蒙古大学万岁”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加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中,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简介
周呈芳,男,汉族,1932年2月生,湖南省宁远县人,中共党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56年北京外交学院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1957年8月支边来到内蒙古大学历史系任教。退休后曾任内蒙古大学教学督导室督导,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节选自《珠光湖韵》第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