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区 > 珠光湖韵 > 正文

回忆我在内蒙古大学的二三事
2023-08-23    文字:


我自1963年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不幸遭遇“文革”,历经坎坷。直到“文革”结束,才在1978年考入内蒙古大学汉语系古典文学专业师资班学习,于1980年毕业(研究生学历),此后留校任教,至2016年在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退休,在内大整整学习、工作了38年。其间曾经担任内蒙古政协第七、八、九届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参事等职。内大哺育了我,成就了我,我对内大的感恩之情自不必说。我对内大爱之弥深,自然非常关心内大的发展和壮大,也曾给学校领导提出一些建议,有些建议被领导采纳,推动了学校的工作,自己也深感欣慰。值此建校六十周年之际,不由得回忆起两件小事。

一、首次提出内大争进“211工程”

1993年初,我去北京参加民盟中央召开的一个会议,听到国家教委制定了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211工程”。我感到,在内蒙古自治区,只有内大有希望争进“211工程”,而这也是内大应该抓住的一个重大历史机遇。当时内大校长是曾经在汉语系任教的孙玉溱先生,1993年3月,我便找到孙校长,向他汇报情况,并且建议内大应该争取进入“211工程”。当时,恰逢自治区七届政协一次会议即将召开,正在征集提案,我向孙校长提出,作为内蒙古政协委员,我可以就此写一个提案,并且争取能够在大会上发言,以便引起社会各界和有关领导的重视。孙校长非常支持我的建议,并且指示我应该努力写出高质量的提案,为此可以到行政楼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和数据。我根据孙校长的指示,多次到行政楼了解情况,当时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说“211工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当听我说明情况后,大家都积极支持,几位处长不但提供资料,而且补充提出了很多争进“211工程”的理由。由于政协会议开幕在即,经过紧张的调研活动,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我很快写出初稿,在征求学校领导和民盟领导意见之后,我又多次修改,终于按时向大会递交了提案。

这个提案经过民盟内蒙古区委的推荐,被自治区政协列为大会重点发言之一。1993年5月5日,我在庄严的政协大会上做了发言,题为《关于我区高校进入“211工程”的建议》。我发言的时候,自治区主席乌力吉同志正在主席台就座,只见他多次在我的发言稿上写写画画,后来得知,他当时就写下了重要批示。我的发言同时引起许多政协委员和领导同志的重视,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日报》等媒体还专门对我进行了采访报道。

自治区两会结束不久,乌力吉主席就亲自到内大调研、座谈。6月12日,他又主持召开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专门研究内大争进“211工程”问题。会议认为“自治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积极支持内蒙古大学进入‘211工程’”,并且决定成立支持内大争进“211工程”工作领导小组,由乌力吉主席亲自担任组长。7月18日,自治区教育厅又以(93)内教字第66号文件复函马冀,对这一提案给予高度评价。《高等教育研究》1994年第一期加《编者按》,全文发表了这个提案。《编者按》指出,马冀的提案和发言“引起了与会领导和委员们的重视,对内大争进‘211工程’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现将马冀同志的提案发表,希望全校师生都来关心内大争进‘211工程’问题,利用一切机会,向社会广泛宣传争进‘211工程’的重要意义和有利条件,以便取得全社会的广泛支持,鼓舞全校师生的干劲,为我校早日进入‘211工程’贡献力量。”这个提案1997年获得内蒙古党委、人大、政府、政协联合授予的七届政协优秀提案奖。

1994年1月8日,乌力吉主席主持召开政府主席办公会议,专题研究内大争进“211工程”问题,听取内大新领导班子汇报,全面部署相关工作,给予特殊政策,并发出《会议纪要》。此后,内大全校师生积极投入争进“211工程”的工作中,终于不负全区人民的期望,在全国较早地进入“211工程”。内大人紧紧抓住进入“211工程”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推动内大各方面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建议拆分人文学院

1994年之后,学校把汉语系、历史系、哲学系合并,成立人文学院,直到2007年拆分,长达13年之久。这13年,正是全国高校人文、社科领域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内大“211工程”建设的关键时期,按说内大文科应该有所前进。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内大三个文科老系不但没有发展,反而不断削弱、萎缩。仅从教师队伍数量来说,汉语系在成立人文学院时有教师五十多人,到2007年仅有二十多人,连最基本的基础课都要从其他学校请人代课,比建校和“文革”时期还惨(而同时期,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正常发展,成立了文学院,教师队伍扩大,多达百余人)。历史系教师从三十多人减少到十几个人,哲学系竟然不到十人。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一个老教师,我内心非常着急,也曾口头反映相关问题,但是没有引起领导重视。

2007年,自治区政府副主席连辑同志兼任内大校长,听说他是中文系毕业的,我想他也许能够理解汉语系乃至人文学院的困境,于是在4月初给连辑校长、刘丽华书记、陈国庆常务副校长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人文学院建立以来,文、史、哲等老系实际上处于削弱、萎缩状态,除用人等原因外,体制束缚也是重要原因。我认为,从长远看,人文学院应该拆分开才有利于各系的发展。如可以分为汉语与传播学院、历史与旅游学院、哲学与社会主义学院(与管理学院有关专业合并)等,这样有利于各系伸开手脚,加快发展,也更适应服务自治区社会发展的需要。实际上人文学院大多是理工科大学刚刚发展文科时采用的体制,不太适合我们这样文科实力雄厚的老牌综合大学。”这封信递上不几天,陈国庆校长就亲自打电话约我谈话,传达连辑校长的指示,认为建议很好,学校会很快采纳。陈校长还说,理工学院等也存在体制束缚的问题,同样需要采用拆分的办法,使各系、各专业能够放开手脚,快速发展。后来,连辑校长、刘丽华书记都曾和我谈话,肯定我的建议。不久,人文学院拆分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历史与旅游学院、哲学学院,理工学院也逐步拆分。事实证明,拆分之后的确有利于各个学科的发展,使内大人文、社科领域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连辑校长曾开玩笑说,拆分人文学院是内大文、史、哲学科的“大解放”。

在申报博士点工作中,由于汉语系师资力量弱,科研成果少,多次申报未果。我在信中建议采用“先聘和尚后立庙”的办法,即充分发挥学校已有博士点的作用,把符合条件的外系相关专业教师聘请为博导,既可以加强已有博士点的教学力量,又可以让这些教授在本单位发挥带头作用,为将来申报博士点创造条件。已有博士点如蒙古学学院可以帮助汉语系,像老母鸡,应该多下蛋。后来正是在蒙古学学院的帮助下,汉语系才成功申报下博士点。

在这封信里,我还提出了一些其他建议,也大多数被学校领导采纳。例如,建议“成立内蒙古文化研究所,以研究内蒙古地域文化为主要内容,整合人文学院乃至全校科研力量,自觉服务于自治区建设文化大区工作,并进而在研究弘扬草原文化方面占据中国和世界的高端”。“研究所应该主动与国家有关部门,特别是自治区政府、文化厅、广播电视厅、旅游局、建设厅及各盟市政府建立联系,根据他们的需要争取项目和资金,然后组织我校力量,建立团队,完成任务。该所将来可以发展为‘中国北方文化研究院’,直属学校领导”。

我虽然年逾古稀,但是仍然关注着内大的发展。在庆祝内大建校六十周年的大喜日子里,祝福内蒙古大学取得更大成绩,早日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等学府。

作者简介

马冀,内蒙古大学教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参事,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副会长。

(节选自《珠光湖韵》第三集)


-------- 相关新闻 --------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