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区 > 珠光湖韵 > 正文

使命与担当——新校区建设办公室之往事
2023-08-23    文字:


一、引子

2009年9月29日上午10时,“内蒙古大学南校区落成典礼”在主楼前广场举行,时任自治区党委5位常委(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储波,政协主席陈光林,宣传部部长乌兰,组织部部长李佳,党委秘书长符太增),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院士,交通运输部纪检组组长杨利民,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雷额尔德尼,以及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和呼和浩特市相关领导与我校师生代表3000多人,共同参与和见证了这一庄严而神圣的仪式。置身于这欢乐、喜庆的场面中,作为新校区建设的亲历者,我不禁思绪万千,新校区建设过程的重要场景一幕一幕又出现在我眼前。

新校区建设前,我校有三个校区(校本部、艺术学院、交通学院),总占地面积不足800亩。为解决办学空间分散且严重不足这一问题,学校开始多方寻找土地谋划建设新校区,先后考察过内蒙古电力学院、内蒙古邮电学校、内蒙古农业学校等,最终将内蒙古农业学校作为重点。

2005年3月16日,学校召开2005年第3次党政联席会议研究新校区建设相关事宜,决定向政府递交报告,申请将农业学校划归内大,通过校区置换,扩大办学空间。

2005年3月21日,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内政字〔2005〕67号文件,将内蒙古农业学校整体并入内蒙古大学。

2005年3月30日,为了做好新校区规划建设工作,经学校党政联席会2005年第4次会议研究决定,成立了以时任校长旭日干院士为组长的新校区规划领导小组,开始了新校区规划设计工作。新校区项目规划及设计工作历经三个阶段。一是聘请区内外设计单位进行规划设计。从2005年4月开始,经多方选择,最终委托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和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对南校区校园进行了规划、单体进行了设计,形成了总体规划方案。二是在教育厅主持下对规划方案进行论证。2005年12月13日,“内蒙古大学南校区总体规划方案论证会”在图书馆报告厅召开。论证会由时任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李东升同志主持,自治区发改委、呼和浩特市规划局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以及学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和相关部门的领导从不同角度对方案进行了论证。会后,设计单位依据专家的意见对方案进行了修改。三是聘请区内外资深专家对设计方案进行了评审。2006年1月4日,学校在内蒙古饭店组织召开了“内蒙古大学南校区校园规划及单体建筑设计方案评审会”。来自北京、天津、上海以及区内建筑业资深专家从不同角度对校园规划和单体建筑设计方案以及室内外管网、10kV供电线路设计方案进行了讨论、评审,最终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校园规划和单体设计方案,保证了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为之后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6年8月19日,在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和时任校长旭日干院士的积极推动下,新校区正式奠基,新校区建设项目顺利启动。时任自治区主席杨晶出席仪式,并亲自挥锹培土为新校区奠基。

2009年2月,7个文科学院师生顺利搬迁入住,标志着新校区的正式启用。此后,交通学院以及艺术学院部分系和专业相继入驻。

2009年9月29日,新校区正式落成。新校区的落成,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也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内蒙古大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落成典礼上,每位师生代表无不表现出发自内心深处的喜悦与欢乐。而在这欢乐的人群中,我相信有十几个人和我一样因难掩激动而泪雨潸然。这泪水蕴涵有欢乐、有欣慰,抑或有辛酸、有委屈、有苦楚等等。这十几个人,就是新校区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心血倾注者,是新校区建设的使命践行者和责任担当者,是我的同事——新校区建设办公室成员。

时值母校60华诞暨新校区落成8周岁之际,作为时任新校区办公室主任的我愿以《使命与担当》为题,追述一下新校区办公室工作的点滴,并试图通过追忆、梳理、总结、抽象出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以资母校加速“双一流”发展建设之借鉴。

二、新校区建设办公室工作的总体印痕

2006年6月,学校成立新校区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新校区工程建设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将新校区建设重担实实在在地压在了新校区建设办公室一班人肩上。

然而,建设工作初期,面对资金紧缺、建设手续不健全、经营户拆迁以及村民阻挠施工等重重困难,新校区建设办公室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考验。好在新校区建设办公室成员都是来自各部门的骨干,他们凭着对事业的热爱以及过硬的素质和使命担当精神,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立刻提振精神,全身心投入工作。

三年建设期间,为维护施工秩序,他们披肝沥胆、斗智斗勇于事发现场;为办理前期手续、减免费用,他们不知疲倦甚至忍辱负重奔波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之间;为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推进,他们披星戴月、任劳任怨工作在施工一线;为降低征地成本,他们精打细算、耐心细致周旋于田间地头;为维护学校利益,他们唇枪舌剑、据理力争于谈判桌前;为筹集建设资金,他们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视艰辛为享受、频繁穿梭于政府职能部门和各大银行之间。

值得说明的是,新校区建设办公室工作人员均为兼职,他们除了新校区建设的繁重任务之外,还肩负着本单位的工作,但兼职不兼薪。他们均能专兼职工作两不误,以学校利益为重,不计得失、齐心协力、尽职尽责、勤勤恳恳,为新校区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

这是使命所致,这是担当而为。

2010年1月15日下午,新校区一期工程建设总结会在南校区9楼会议室隆重召开。会上,时任学校党委书记刘丽华充分肯定了新校区建设办公室全体成员、各相关单位和部门三年来的辛勤工作。会后,时任自治区副主席、校长连辑审阅《内蒙古大学南校区一期工程建设总结》时,对新校区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亲笔批示:“建设者三年艰辛,劳苦功高,值得嘉许!学校可以适当方式对有代表性的有功人员给予奖励”。

三、新校区建设项目土地征收工作的斗智斗勇

新校区建设(一期工程)主要是在原内蒙古农业学校试验田上进行。由于历史原因,该宗土地有部分经营商户需要动迁,且因未办理土地使用权属证件,地界与周边村庄集体土地存在权属纠纷。错综关系的理顺,利益纠缠的厘清,成为新校区建设办公室的“必答题”。由此引发的与商户和周边村民“斗智斗勇”成为新校区建设办公室早期工作的“主旋律”。这对我们这些习惯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行政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为使该项工作取得预期成果,我们从一开始就确定了“有理、有利、有节”的工作方针。

“有理”,就是尽快办理土地使用权证,使我们的诉求有法可依,有理可讲。土地使用权证的办理花了很大精力,主要是做了三项工作:一是经过与呼和浩特市和玉泉区两级国土资源部门多次积极协调,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二是在玉泉区政府的配合下,查阅了大量关于该宗土地的历史档案,摸清了该宗土地的“前世今生”,找到了诸多有价值的证据;三是提请呼和浩特市政府仲裁,最终将693.43亩原农校试验田的土地使用权确认给我校,并于2005年11月办理了两宗土地使用证。新校区建设项目土地使用证的成功办理,为后来解决土地纠纷、平息附近村民阻挠施工等起了关键作用。

“有利”就是以不牺牲学校利益,不损失一寸土地为基本原则。

“有节”就是尽量减少与村民的直接冲突。考虑到日后学校要在当地长期办学,不宜与周边村民发生大的冲突,我们在处理遇到的问题时始终保持克制,并适时在一些非原则方面做一些让步。

按照这个原则,新校区建设办公室,积极协调玉泉区政府及小黑河镇派出所出面,成功处置了多起纠纷事件。例如,2006年6月,南八里庄村民以新校区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内的一处沙坑(由于历史原因,该村村民建房时,曾经一度在原农业学校试验田范围内非法挖坑取沙)所有权属于该村为由,一夜之间,在沙坑及周边栽种树苗数千株,并向学校索要补偿事件;2006年8月3日,沟子板村6名村民以试验田上灌溉渠所有权属于该村为由,阻挠“三通一平”施工,并将正在施工的挖掘机及其他施工机械扣留事件;2006年8月14日,沟子板村村民60余人以现场部分树木所有权属于该村所有为由,到现场闹事,将施工方搭建的临建及厨房锅灶破坏事件;等等。

此后,照此方针,新校区建设办公室再接再厉又顺利搬迁了新校区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干花厂、狐狸养殖场、养鸡场等,并协调附近村民迁坟30余处,为新校区建设提供了土地条件。

此外,按照学校总体规划,在玉泉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又在周边征收土地589.6亩(后由于市政规划调整,实际征收范围有所变化),用于新校区二期建设及未来发展需要。此项工作难度极大,征收的土地涉及沟子板村、小黑河村、南八里庄三个自然村及玉泉区和赛罕区两个良种场。在整个征地过程中,新校区建设办公室工作人员忍辱负重、耐心细致,不断深入相关村委会、良种场以及原土地承包户中宣传政策、说服动员,并与玉泉区政府工作人员共同对征收土地及地上青苗、附着物进行了准确的测量。同时,斥资120万元,成功将新校区待征土地范围内的玉泉区良种场已发放的33户宅基地收回,避免了农民在宅基地上建房,从而大大减少了征地拆迁成本。整个征地过程,由于新校区建设办公室工作细致得力,与周边其他地块相比,我校所征土地成本处于明显的低位。

2007年6月,为新征收的土地免遭附近村民蚕食,并防止地上树木被采伐,同时为避免日后办理土地手续引起四邻争议,在新征土地上,新校区建设办公室同步组织砌筑了2000多米围栏。这标志着新校区建设用地征收工作已取得了重大成果。

四、商务谈判的唇枪舌剑

2006年5月30日,经2006年第6次党政联席会议研究,为解决资金困难,并利用专业公司的优势,补充我校人员不足,较好控制造价,学校与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签订《内蒙古大学新校区一期工程委托建设合同》,以BT(建设—移交)模式委托其建设新校区。

《内蒙古大学新校区一期工程委托建设合同》只是一个框架性的合约,涉及勘查工程、建筑工程、绿化景观工程、二次装修工程以及结算方式、东达公司投资回报等核心问题都均在嗣后签订的四个补充合同中约定。

由于商务谈判涉及双方核心利益,为维护各自利益,双方代表往往各执一词,唇枪舌剑,互不相让,谈判过程一波三折,其艰难超乎想象。例如,在签订《内蒙古大学新校区一期工程委托建设合同补充合同一》的过程中,谈判工作历时两个多月,双方共召开正式讨论会、谈判会十余次。

四个补充合同商务内容谈判,历时一年有余,数易其稿。最终,双方本着尊重现实、照顾对方核心关注的原则,达成了较为全面四个方面的和约。

总的来说,按照有进有退、原则问题不让步的原则,经过艰苦谈判,我校共核减农民工资标准、管理费、建设期利息、不可预见费等合同金额6400多万元,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学校的利益。

五、手续办理及费用减免申请的忍辱负重

如果说解决土地问题是与村民等的“斗智斗勇”的话,那么新校区建设手续办理及费用减免申请工作的“主旋律”则是“忍辱负重”。

建设手续办理及费用减免申请工作的核心和着力点是与政府职能部门沟通与协调。当时中央尚未出台“八项规定”,“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还普遍存在。我们到某些职能部门办事,经常是下午三点去,人还没上班,而下午四点去,人已走了。为了签个字,需要在相关人员办公室门口蹲守半天。办理一项手续时,即使工作人员在岗,跑个七、八趟也是家常便饭,因为工作人员“金口玉言”,一般情况下,一次只回答你一个问题,问多了,会招来白眼,一个科员就能把你指挥得晕头转向。这对于习惯于“不求人”的我们这些教育职员来说,无疑是又一个挑战。

有两件事对新校区建设项目手续办理和费用减免起了很大作用,使我难以忘怀。

一件是我们积极协调呼和浩特市政府主管领导,在学校申请减免前期费用的6个文件分别签批意见,给予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配套费、供水设施建设费、排水设施使用费、建筑垃圾无害化处理费、建安工程劳保调节费大幅度减免。另一件是2007年12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召集自治区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呼和浩特市政府、呼和浩特市规划局等17个单位和部门召开了政府专题会议,专门研究了我们提出的制约新校区及教职工住宅项目的18个问题,并对大多问题给出了解决办法。

最终,新校区建设项目得以减免前期手续费用约3200万元,返还我校已缴纳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1440万元。各项建设手续都逐步得到妥善办理。

六、筹集建设资金的披荆斩棘

新校区建设项目总投资概算10多亿元,2005年学校决定建设新校区时,各项收入仅2.3亿元,仅能基本维持学校日常运行开支。

当时,学校确定的新校区建设项目融资有四个渠道:一是利用“211工程”“十一五”几个项目投资;二是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引资;三是校区置换;四是贷款。其中利用社会力量和置换两个校区是主要渠道。

按照这个思路,学校经过多方选择,最终决定与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合作,由东达集团筹集新校区建设资金,然后我校将土地出让后,补偿其投资。随后,双方签订委托建设合同,东达集团开始注资,新校区建设项目顺利启动。但由于国家在2006年底加大了对国有土地出让的管理力度,再加上政府相关部门对两宗土地用途等具体事宜研究时间较长,土地出让工作几度停滞。新校区建设资金链出现断裂,新校区建设一度进展缓慢。因此,筹集资金成为新校区建设中期的重点工作。

新校区建设三年期间,适值全国经济过热,国家不断出台紧缩银根的金融政策。特别是,2008年自治区政府又出台了控制高校贷款的相关文件。这对新校区建设项目巨额资金需求的供给,平添诸多障碍。

尽管如此,新校区建设办公室并没有被困难吓倒,想尽一切办法,破除重重障碍,穿梭于政府职能部门和各大金融机构之间。最终,与7家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学校领导的高度关注下,通过多渠道滚动筹集建设资金9亿多元。其中,银行新贷款6.09亿元;申请财政厅预拨“211工程”三期地方财政资金垫付2亿元;申请财政厅财政资金借款5000万元;与金融融资租赁公司融资租赁设备5000万元。

特别是,在2008年6月和8月,经时任自治区人民政府巴特尔主席、任亚平、连辑副主席亲自批示的财政借款5000万元和预拨“211工程”三期地方政府资金2亿元的到位,如雪中送炭,一举扭转了新校区建设的被动局面,为新校区建设顺利推进起到了关键作用,成为新校区建设的又一重要转折点。

七、“百日会战”的兢兢业业

2008年4月,为加快新校区建设进度,确保主要工程于2008年底前竣工并投入使用,实现学校确定的2008年底部分搬迁的目标,新校区建设办公室与内蒙古东达房地产公司决定从2008年4月20日到7月30日,组织开展为期100天的,以推进工程进度为主要目标的“新校区百日会战”。

2008年4月19日下午,我校隆重召开新校区百日会战动员大会。校长连辑、校党委书记刘丽华以及全部在家校领导悉数出席。

为确保百日会战成功,新校区建设办公室会同东达公司成立了“新校区百日会战指挥部”,总指挥由我担任。指挥部对未完主体工程、装修工程、室外管网工程等的剩余工程量按照总体计划进行认真研究、分解,制订了详细、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采取“倒排工期、正推运行、阶段控制、及时调整”为工期保证措施和“规范施工、严格检查、事前控制、过程严管”为质量保证手段,责任到人,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不断加快施工进度。

在“百日会战”过程中,指挥部建立晨会制度。晨会地点设在新校区建设现场会议室,于每天上午8:30开始,管理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都派精兵强将参加,会上现场协调解决施工中的实际问题。晨会制度是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一项有效措施。

事实证明,“百日会战”活动是新校区建设的重要转折点之一。在学校主要领导的高度关注下,以“百日会战”为契机,项目各方精诚团结、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新校区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而“百日会战”中建立起来的各项制度、多种工作模式一直持续到2009年9月新校区落成,为高标准地完成新校区各项工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八、市政配套工程协调的坚忍不拔

新校区项目用地为原农业学校试验田,市政配套设施大多没有到位。为了使新校区顺利投入使用,新校区建设办公室多方“求助”、协调,做了大量的艰辛而又难以量化、不可预测而又卓有成效的工作,甚至不惜经常动用个人关系协调相关部门,解决相关问题。好在结果令人欣慰:

一是基本设施得以初步完善。申请市政府投资200万元改造了通往新校区的原农业学校南墙外便道,解决了新校区出入问题;沟通玉泉区政府,引进热力公司投资建设热源厂,解决了新校区供热问题;协调水资源局通过在新校区开凿自备井、修建向小黑河排污工程,解决了新校区给排水问题;协调燃气公司,解决了新校区天然气供应问题等等。以上工作为新校区按时投入使用提供了保障。

二是新校区出入干道得以解决。新校区建设过程中,适逢锡林南路延长线也在规划建设中,但当时新校区周边均为农田,市政部门并没有打算将其修至新校区。在经过多方沟通后,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和呼和浩特市委的大力支持,在他们的关注下,呼和浩特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在小黑河上修建双向十车道跨河大桥,并将锡林南路延长至新校区东出入口处,彻底解决了新校区出入问题。

三是新校区10kV供电线为双电源得以贯通。其中,南线昭君变电站至新校区供电线路长约8.5公里,需经过玉泉区和赛罕区的三个镇、九个自然村,涉及数百户农户,施工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我们在新校区建设办公室基础上又抽调人员组成供电线路施工协调工作小组,积极协调沟通主管部门、村委会以及土地承包农户等,督促工程进度,测算补偿标准,劝解阻挠施工农民,排除各种困难,推进施工进度。最终使新校区10kV供电线路南线在新校区启用仪式前贯通。确保了新校区正常教学生活用电和交通学院的顺利搬迁。

九、后记

新校区建设项目历时3年,建设面积30多万平方米,相当于校本部50年建设量的总和。与区内兄弟院校相比,我校新校区建设一次完成工程量最大、配套工程及设施最完善、从规划建设到全面投入使用历时最短。新校区建设办公室成员有幸赶上学校这个重要发展阶段,并做了一些具体工作。但这样成绩的取得,主要还是得益于学校高度重视、积极谋划,得益于内大人无私奉献、勤奋敬业。

一方面,学校党委的高度关注是关键所在。新校区建设项目规模庞大、时间紧迫、资金短缺、建设手续繁杂,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出现各种困难。学校领导班子集思广益,在几个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决策,从而使新校区建设不断向前推进。诸如新校区建设模式的确定、土地出让、建设资金筹集及新校区周边土地征收等工作,无不凝聚着学校党委以及领导班子的智慧和汗水。

另一方面,两任主要领导的投入至关重要。旭日干校长在解决新校区建设用地、确定新校区建设项目融资模式、规划新校区建设项目、推动项目顺利开工等方面做了重要工作。而连辑校长为新校区的顺利落成起了关键作用。在连辑校长的运筹下,我们请求自治区政府召开研究内蒙古大学新校区建设专题会议3次,邀请时任自治区领导储波、杨晶、巴特尔、任亚平以及呼和浩特市领导到现场视察并进行现场办公5次,解决新校区建设中遇到的资金短缺、土地置换、费用减免、市政道路及设施配套等制约新校区建设的重大问题,为保障新校区建设顺利进行并按时投入使用创造了条件。

再一方面,学校相关部门和广大师生的全力支持弥足珍贵。他们以大局为重,为新校区顺利建成做出了极大贡献。在新校区建设中,全校上下形成的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工作风格,勇挑重担、无私奉献的工作态度以及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工作精神将会成为学校今后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源泉。虽然新校区建成已过八载,新校区建设办公室诸位同仁的工作身影仍然历历在目。新校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是李鹏、邓秀全、包广才和于化廷同志,成员包括当时后勤处的武元平、康文生、张凤恩、胡庆宝、杨永春,纪委的李广武、宋薇,财务处的张明豹、格日乐等同志。2008年3月,在学校新一轮岗位聘任后,审计处的张杰超、纪委的赵爱萍、财务处的程灵芝等同志也加入到新校区建设办公室。在新校区建设的不同阶段,还有一些同志虽不是新校区建设办公室的正式成员,但由于工作需要也经常参与新校区建设办公室工作,如当时党政办的李宏宇,纪委的宋双超,审计处的格根哈斯、杨俊平、徐瑞哲,后勤处的郝金元、樊文茂等。

最后,我想说的是,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资金短缺,以及其他主、客观因素,新校区建设项目也存在一定不足,如由于赶工期造成的个别建筑装修质量有些瑕疵等,这些我们也应该很好地总结,形成好的经验,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工作。

衷心祝愿母校60华诞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作者简介

李延俊,男,汉族,1959年4月出生于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1978年9月考入内蒙古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先后从事过教学、党务、行政和纪检工作等。1997年6月任校长助理,1999年8月任副校长,2011年10月任党委副书记。2017年1月,调任内蒙古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在内蒙古大学学习、工作了四十个年头。内蒙古大学新校区建设期间,担任新校区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新校区建设办公室主任。

(节选自《珠光湖韵》第三集)

-------- 相关新闻 --------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