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区 > 珠光湖韵 > 正文

倾心尽力书华章——《内蒙古大学四十年》编撰回顾
2023-08-20    文字:


内蒙古大学是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为了迎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和内蒙古大学40年校庆,回顾学校40年走过的不平凡历程,总结办学经验,为学校以后的建设发展提供借鉴,1995年底,学校决定组织编写内蒙古大学校史,作为40年校庆重点项目,要求在1997年7月完成并出版。

学校党委经过认真研究,决定由特木尔副书记主持,校庆办常务副主任李玉林组织协调,组成了一个坚强有力、素质过硬的写作班子。1996年4月,校史编写组正式成立,主要由历史系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历史系系主任石斌任组长,赵英、牛敬忠、王绍东、冯超英等共同组成写作班子。特木尔书记在编写组会议上强调:内蒙古大学成立40年来,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在40年校庆之际,回顾学校的办学历程,系统总结办学经验,探讨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编修《内蒙古大学校史》是一项众心所望的工作。校史是在时间紧、任务重、缺乏基础的情况下组织编写的。困难很多,但质量不能降低。他希望编写组的同志们不要辜负大家的信任和学校的重托,发扬硬骨头精神,一定要写出一部质量上具有内蒙古地区一流水平的高校校史来。

这时距离40年校庆只有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面对如此紧迫的任务,石斌老师立即着手主持写作大纲的编写、讨论和确定。他要求大家:系里的正常工作不能放松,校史的写作任务一定要保质保量如期完成,各位老师只能牺牲个人的休息时间,全力以赴完成任务。

编写校史的第一步是搜集资料。原来以为内蒙古大学成立只有40年,资料保存应该相对完整,但到档案室一查才发现,由于“文革”的浩劫破坏和学校建校初期的归档制度不完善,资料保存不全,且难成体系;“文革”时期的有关档案极为缺乏,校刊也多年停刊;有关“211工程”建设的档案资料尚未归档,需要到各部门搜集索取。面对困难,编写组成员一方面尽可能从档案、校刊和有关报刊资料中梳理选择,一方面深入到各处、室、系、所中搜集梳理。并亲自到一些老教师、老领导、老校友家中拜访咨询,广泛征求收集有关校史的材料和意见,集中大家的力量,尽可能使搜集到的材料丰富而系统,为校史的编写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也遇到个别单位的领导嫌麻烦,不愿配合,不愿提供资料的情况,编写组的老师就耐心给其做思想工作,宣传校史编写的重要性和存史价值,有时只好请出相关领导帮助解决。但绝大多数单位的负责人,特别是老领导、老教师对校史编写工作给予了热情的关怀和无私的支持。历史系周呈芳教授听说编写校史材料不足,主动把自己从建校伊始就积累起来的日记中的有关内容整理出来,并打印成册,毫无保留地献了出来。阿腾教授主动向校史组的老师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文革”时期的学校情况,并找出了自己保存的资料。数学系办公室的郭广义老师主动提供了自己多年整理的内蒙古大学“学者卡片” ……校友们的热情鼓励和无私援助,更加激发了大家写好内蒙古大学40年校史的热情和信心。

材料搜集初成体系,已经到了1996年8月份,距离交稿日期仅有10个月时间,校史编修人员废寝忘食、日夜奋战,边搜集完善资料边撰写初稿。值得一提的是,几位编修人员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其他工作。石斌老师任历史系主任,还负责人文学院的筹建工作。赵英任历史系副主任,负责历史系的教学科研工作,教学任务也非常繁重。牛敬忠、王绍东、冯超英老师都承担着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量和教研室、工会的工作。从接到编写任务的那天起,编写组的老师们就没有了星期天、节假日的概念,甚至没有了白天黑夜的概念,能在深夜12点以前睡觉,也就算“休息”一次了。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到1997年5月底,校史组的老师们完成了40万字的初稿。在特木尔书记的主持下,先后召开了建校元老、有关方面专家、历届学校领导、各职能处室负责人参加的校史初稿征求意见座谈讨论会,大家畅所欲言,对校史初稿发表了热情诚挚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旭日干校长在百忙中审阅了初稿,并对“211工程”建设部分两次提出了修改意见。许柏年副校长建议将书名定为《内蒙古大学四十年》。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内大人对校史编写的重视和关心。

经过座谈会讨论和汇总意见,已经是1997年7月中旬了。要在一个月时间里完成修改、充实、反复校对、编辑出版、印刷成书等一系列工作,真是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从7月初开始,全体编写人员集中修改、校对。除了吃饭、睡觉时间外,从早晨8点钟到晚上12点钟都是工作时间。为了保证能按时完成任务,系党总支副书记钱健美、历史系副主任王俊川老师也加入到了编写组,负责附录部分的编辑整理和全书校对。出版社的编辑张昱、历史系的教师马利清主动放弃暑假休息,不分白天黑夜地参加修改、校对。1997年呼和浩特的夏天出现了罕见的高温天气,编写组的老师们集中在主楼昼夜工作,衣服湿透了,眼睛熬红了,身体消瘦了,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他们认为,为了能使《内蒙古大学四十年》按时高质量出版,个人即使付出再高的代价也是值得的。暑假在系里值班的学生看到这种情况也深受感动,他们买水果、西瓜送给老师吃,劝老师们休息休息。同学们说:“我们从老师身上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忘我工作。”

经过3次集体修改和5遍严格校对,1997年8月下旬,《内蒙古大学四十年》最后定稿的光盘终于完成了。出版社的张昱编辑连夜携带光盘赴包头印刷厂。他表示,一定要在校庆活动开始前将一部装帧精美、图文并茂、质量一流的《内蒙古大学四十年》摆在校友们的面前,以此展示内蒙古大学40年的光辉历程和内大人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内蒙古大学四十年》校史的写作与出版发行,得到了学校领导的热情关怀和学校各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协助,也浸透着全校教师员工和历届校友的辛勤劳动的汗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校史编写组的老师们更是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和大量的心血,做出了应有的奉献。一年多来,几位老师谢绝了所有外出讲课、出题、评卷、编书等“挣外快”的机会,牺牲了几乎所有的星期天和节假日。石斌老师的儿子正值高考之际,他顾不上过问关心;赵英老师的岳母病重住院,没有时间去探望照顾;牛敬忠老师为了不影响工作,将女儿送到了岳母家;钱健美老师为了抽出更多时间校对书稿,让出差的爱人带上儿子;王绍东、冯超英老师顾不上准备日益临近的职称外语考试。由于连续在高温条件下超负荷工作,几位老师病倒了, 边打吊瓶边继续工作。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大家几乎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在我们当时所看到的全国各高校高质量的校史中,《内蒙古大学四十年》是唯一一部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并且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完成的。欣喜之余,我们也感到了一丝遗憾。由于时间过分仓促,没能对更多的校友,尤其是区外的校友进行寻访,也未能对搜集到的史料进行更多的考证核对。校史是记述学校发展历程,总结办学经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优良学风校风教育的重要材料。许多高校设置了固定的校史研究与撰写机构,将校史编写与研究纳入了学校的规划中,予以了高度重视,这些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该文初稿完成于1997年12月)


作者简介

王绍东,男,内蒙古大学历史系1981级学生,1985年毕业留校。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授。

(节选自《珠光湖韵》第三集)

-------- 相关新闻 --------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