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社区 > 珠光湖韵 > 正文

六十年代的内蒙古大学广播站


我的大学生活是和广播站分不开的,因为它伴随了我上大学的五年!

从建校开始,广播站就是学校的主要宣传工具。由学校党委领导,校团委直接管理。在我上学的那几年,广播站的主管领导是学校团委书记奥拉同志,设备管理是李承宗老师,日常工作都是由学生做的,负责人是历史系的孙兆文和数学系的杨再中。在广播站工作的同学都是各系推荐并经过学校团委调查认可的。挑选有上进心、热心社会工作、学习成绩优秀,有余力参加课外工作的同学。广播站分三个组:编辑组、播音组和机械组。各组组长一般由高年级的同学担当。我比较熟悉的编辑有张文斌、常玲、杜文阁、杨月琴、焦贺贵等同学;播音员有化学系的张月芬、历史系的李世荣、中文系的刘洁、物理系的曹鹤、白文祥、舒适、王汝生、郭秀敏和肖宁等。

我在入学不久就到了学校的广播站,在机械组工作。负责广播设备的维修和在播音时段操纵扩音机。从二年级开始我担任机械组组长。我们机械组的成员有:物理系的董国学、马克键、于万明、范国立、张政科、韩仁顺、潘淮、郝振宇、刘博、吴秉均;数学系的王君库;生物系的邬昆、武献如;蒙语专业的青格勒、毕力根达赖等。

广播站的同学相处的十分融洽,无拘无束,亲如兄弟姐妹,情谊终生难忘。

我们在校园、操场和食堂都安装了喇叭。每天早、午、晚三次开饭时间都广播一个小时左右。早上都是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午和晚上是编辑组自编的内容,除宣传党的政策、学校的文件和播报时事要闻外,还及时报道各系师生的重要活动。

下边谈谈我们器械组的具体工作:

广播站在主楼一层中部,西边南侧,电话总机室旁边,有两间房大小。屋里北边隔出一小块,围起来,放着一张床,可供值班人员休息。整个房间铺着木地板。用的机器是上海广播器材厂产250W×2的大型电子管扩音机,有落地的控制台;录音机是当时较先进的上海产601型和老式810磁带录音机,有一台更老式的钢丝录音机;还有一台能放7、8张大唱片的高级唱机,它可以把预先放在上面的一沓唱片一张张按顺序播放。还有一台放薄塑料密纹唱片的新式电唱机;话筒是灵敏度很高、音质很好的铝带式话筒。这些设备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广播设备了。

在学校礼堂(兼食堂)的舞台北侧二楼,还有一间约12平方米的小广播室。里面放着供开大会时用的扩音机、话筒、喇叭等器材,还有一张床。几年中,这里成了我的“办公室”。我经常在这里修理机器、读书学习。

为了把广播设备维护好,我有两三个暑假都主动不回家,修机器、更换喇叭线路。爬杆上房,很是辛苦,但我十分高兴,觉得能为祖国多做一些工作,感到无上光荣!

记得我在广播站第一次看到上一届机械组组长董国学用万用表和电烙铁修理话筒和更换大喇叭的音圈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我日后下功夫学习修理广播设备的开始。通过几年的努力,结合所学的物理专业知识,我终于成为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之一。我几乎可以自己修好广播站的所有设备。为日后我在广播事业所做的贡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机械组的日常工作是:值班的前一天夜里要住在广播室,早上6点半,把中央台的“新闻和首都报纸摘要”录下来。7点半,同学们吃早饭时间播放出去;到中午开饭时间,第二次广播,我们机械员值机,开启广播设备,放开始曲之后,打开话筒开关,播音员开始播音,播放编辑组同学写好的稿件。约1小时左右,稿件播完,播音员宣布:“内蒙古大学广播站,第二次播音到此结束,同志们,再会!”放结束曲。有时播音员的稿件早一点播完了,他们就先走了,我们机械员放一段音乐,到了结束的时间,我们替播音员宣告:“内蒙古大学广播站,第二次播音到此结束,同志们,再会!”这是我们“露嘴”的机会!晚饭时间是第三次播音。天天如此。每星期五是蒙语广播,我们机械组值机的就是非常善良、身体壮实的蒙古族女同学青格勒。

如果有特殊情况,有重要事件,我们就要及时开启广播设备。

1963年在中苏两党会谈期间,苏共中央于7月14日公开发表了《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信中就中苏分歧、斯大林评价、南斯拉夫问题以及民族解放运动、战争与和平、和平共处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等问题全面地对中共进行攻击,以造成更大的声势,对中共施加压力;为反击苏共的挑战,我国从1963年9月到1964年7月,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发表了9篇编辑部文章,同苏共展开了大论战。

这“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我们广播站每次都及时地转播出去,让党中央的声音深入全体师生的心中。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当天晚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预告有“重要新闻”。我们听到后,立即做了充分准备。我一直待在广播站,一次再次地检查了广播设备,等待着重要新闻的发布。直到深夜,终于听到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特大喜讯!我们广播站及时地进行了转播,让全体师生都在第一时间听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放的《新闻公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中国政府在公报和声明中明确地表示:中国进行必要而有限制的核试验,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消灭核武器。我们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这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反修的斗志!

每次学校开大会,我们机械组都要为会议准备好扩音设备。我们的于北辰校长、郭以清书记和巴图副校长的每一次讲话都十分精彩,给我们留下深刻的记忆!

最令我难忘的是每年的毕业典礼上,国家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我们内蒙古大学的校长乌兰夫同志都要来到我们学校,给我们做报告。这时我都在小广播室值机,为主席台安放话筒,都有机会和我们敬爱的校长握握手,说几句话!为此我感到十分荣幸和自豪!

这里想回忆一下广播站、电影队的管理老师、我的恩师李承宗老师。他比我们大十几岁,是老北京人,个子不高,白白胖胖的,身上总穿着一套整洁的浅灰色西服,脸上总是堆着笑容,对所有人都是客客气气的,和蔼可亲,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人他都能相处的十分融洽。他知识面广,动手能力极强,认真负责,把各项工作做得井井有条。而且摄影技术高超,在学校的许多重要场合,他用手中的照相机,记录了大量各方面的重要场景。如果不是“出身不好”,他肯定会是一位出色的领导干部。

他经常和我们一起干活,在日常工作中帮助教育我们。比如他曾经教我们用7、8公分长的黑胶布,就能把电线的接头点包的安全美观,而以前我们包一个接头得用两倍以上的胶布。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他的作风。

我一直以李老师为学习的偶像和最亲近的师长。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思想上,有什么难题都愿意找李老师帮助解决。比如:我在班里常常因“出身不好”受到歧视,向李老师倾诉后,总会得到正面的帮助和鼓励。

大学毕业后,直到现在只要我去呼和浩特,就一定会去看望李老师。2007年校庆时,李老师由于得了脑中风,身体不好,已经只能坐轮椅行动了,我们原来广播站工作过的同学,还一起去看望了德高望重的李老师。

内蒙古大学广播站,在我的大学生活中的地位太重要了。大学五年中,我把除上课学习以外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了这里,在广播站我学到了很多难得的知识和技能,为我毕业后在广播事业中做出的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闫广晖,汉族,1942年生于山西祁县。19601965年在内大物理系学习。1988年晋升高级工程师。在医院从事医学工程专业。曾任卫生部临床医学工程专家库专家、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采购办专家库专家、内蒙古医学工程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编委。在国家级杂志以及国内、外学术会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

(节选自《珠光湖韵》第三集)


-------- 相关新闻 --------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