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颜色淡雅,气味馨香,每到丁香花开的时候,我都要长久驻足于浓绿的花树边,依偎着春天,凝望着花簇,思绪穿越回美好的过往。
有一首歌曲里唱道:“我的老家,就住在这个屯。我是这个屯里土生土长的人。”我每每把歌词改成“我是内大土生土长的人。”我父亲从1978年开始在内大任教,所以我从出生后就一直没有离开过内大。内大于我而言,代表着一个最淳朴、最温馨、充满深情的字——家。小时候,家安在学生1号楼,那时的我还没有记忆;上幼儿园,家搬到了17号楼,在冬天冰冻三尺之前,家家户户都把大白菜和土豆储备在地窖里;上小学又住进了27号楼,能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在当时的我看来,是一件多么奢华的礼物;上高中有了新房子——36号楼,当还是期房的整齐划一、高大宽敞的楼板一层一层悄然铸实,我的心里那颗幸福的小种子也随之越长越大,抽叶开花。在今天落地窗、大户型,甚至复式板楼的明亮中对比和审视20世纪90年代的36号楼,不免令人感到局促逼仄、户型有缺,但在我看来,阳光仍然激情四溢、不绝如缕地恣意洒进不大的窗户,阳光满屋,岁月静好,因为,这是我连做梦都离不开的家。
陪伴我成长的不仅是内大的住宅建筑,更多的时候,小小的我牵着妈妈的手,一蹦一跳地到内大的校园里探索新的世界。内大的规划布局几经变迁,还记得我最喜欢的地方是现在校区中央成吉思汗雕像的位置,当时还是一个带有20世纪80年代气息的花园。花园中错落有致地布排着几个花坛。每个花坛都是筑土为坛,坛沿是宽宽的水泥边,小孩子可以或坐或卧在坛沿,我们更喜欢的是攀上坛沿,踏入花坛中零距离接触各种各样叫不上名字的、鲜艳怒放的花朵。在花园的北边,是一排丁香树。茂密的树丛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为树丛正北方的老图书馆吹去阵阵香气。我总是喜欢掩映在丁香树丛后,盯着图书馆那高高的台阶上遥远的大门,看着进进出出的青年学子,心里生出无限羡慕——他们都是大学生呢。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小的时候家人们常开的玩笑——规划我的人生轨迹,说小学在南门外,中学在附中,大学在内大,毕业后成作家(坐家),倒真的基本变成现实。求学之路本没走远,却一步步离家渐行渐近。作家是没当上的,倒是经常可以坐在家里工作。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当时宿舍条件有限,狭小的屋子里挤满了8个姑娘。当我住宿舍的新鲜劲儿过了之后,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的床铺变成公共资源。但这并不妨碍我和舍友之间的感情,转眼之间四年一晃而过,席卷着伤感、惜别、慷慨悲歌的毕业季应时而来。我们到处在校园中寻找美好的景色拍照留念。至今保存着最美的一张,就是8个青春朝气、笑靥如花的女生穿着最美的衣服在主楼的北门,拥簇着那株开满繁花的丁香树,定格在22岁的夏天。
岁月可以尘封往事,心底的情感却在岁月的沉积中酿出愈加浓厚的芬芳。我总想起戴望舒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的丁香充满了惆怅、忧伤,这是时代和诗人个性的因素使然。内大校园,随处可见的丁香轻灵地向上舒展着一串串白的、紫的花束,在微风的吹拂中,柔软而又坚韧,不卑又不亢。她用漫长的花期为美好的校园点缀着浪漫的情怀,用纯净的色泽为纯洁的校园修饰青春的底色,用暗送的花香为学术的校园弥漫人文的气息。丁香,在内大的校园是青春、繁荣、浪漫的符号。
在悠长的校园林荫道里,我会逢着一个衣惹丁香花气的你吗?亲爱的同学们,校园一直在这里,丁香花正在怒放。
作者简介
赵乐,女,汉族,1981年生于呼和浩特。2003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汉语言文学系。201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得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曾获得首届“桃李湖畔·原创诗歌大赛”诗仙奖。
(节选自《珠光湖韵》第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