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及其学术论文《我国西部地区财政科技投入:规模、结构及效率分析——以内蒙古为例》

 

乌兰,蒙古族,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系副教授,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在内蒙古大学经济系、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学习,并获管理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和管理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公共财政。

近年来,在《中国行政管理》、《中央财经大学学报》、《贵州社会科学》、《中国财政》、《贵州民族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等国内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统筹城乡就业问题研究》(2015年,中国经济出版社)。先后主持内蒙古自治区软科学计划项目“内蒙古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研究”(2013—2015年); 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内蒙古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供给研究—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视角”(2010—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发展研究中心科研项目“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创新研究—以内蒙古为例”(2010—2013年)。

参加本次成果宣传的论文是《我国西部地区财政科技投入:规模、结构及效率分析——以内蒙古为例》,发表在《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4期;

政府的财政科技投入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以内蒙古为例,对我国西部地区财政科技投入规模、结构和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内蒙古财政科技投入总量不足,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2001—2010年间,内蒙古财政科技投入效率有6年DEA有效,4年非DEA有效;2010年西部11个省、市、自治区财政科技投入效率达到DEA有效的地区为6个,非DEA有效的地区为5个。建议在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总量的同时,要将资金更多地投向基础研究领域,更要注重投入产出效率,促进科研成果推广并且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参加本次成果宣传的学术专著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统筹城乡就业问题研究》。

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然而,由于特殊的国情和城乡二元结构,中国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难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源、安定之基。就业关系到城乡劳动者切身利益和长远生计。如果解决不好会引发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统筹城乡就业就是要废除城乡二元就业制度,建立全国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劳动力顺利、有序、稳定转移,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最终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统筹城乡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方式变革、市场发育程度、政府职能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政府的制度安排、机制创新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统筹城乡就业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为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不畅通、缺乏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的市场环境、农村劳动力技能偏低、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不高、劳动权益无法保障、社会保障的有限性和非均等、公共就业服务缺失等多个方面。

根据发达国家的实践,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和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是在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实现的。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党的十八大对中国城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今后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能否顺利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能否不断增加非农经济活动和非农就业人数,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文以中国城市化进程为背景,探讨统筹城乡就业问题,以期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打破城乡分割的就业状况,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对策建议。

全文第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缘由、文献综述、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详尽介绍了统筹城乡就业的相关理论。第三部分对中国城乡就业制度的历史变迁进行归纳、回顾和总结,之后分析了当前统筹城乡就业面临的困境。第四部分对统筹城乡就业面临困境的深层根源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在对国外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实践进行介绍并提出经验借鉴之处。第六部分明确了统筹城乡就业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从系统论的视角提出了统筹城乡就业的路径选择,即建立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制度、构建统筹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构建城乡一体化教育培训制度等。

-------- 相关新闻 --------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