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铁红及其学术专著《旅游供求结构关系视角下旅游地意象感知差异研究》
2017-03-07    文字:

乌铁红,现任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授、副院长,旅游管理学科带头人,旅游管理硕士点负责人,自治区品牌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负责人。现为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内蒙古旅游协会副会长,内蒙古旅游教育分会会长,内蒙古自治区3A、4A旅游景区指导、评定委员会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服务业标准化专家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内蒙古城市与住房建设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

作为高校教师,乌铁红教授关注于内蒙古旅游人才的培养工作。在学校先后给本科生讲授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地理学、旅游经济学等课程,给研究生讲授旅游学术思想流派、区域旅游规划理论与实践、旅游文献阅读与论文导作等课程,课堂讲授信息量丰富,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其教学研究成果“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于2013年获得内蒙古大学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014年承担了内蒙古导游员考试教材《内蒙古旅游基础知识》的编写,该教材于2015年出版。此外,乌铁红教授曾承担内蒙古自治区导游员资格证考试、旅行社经理资格证考试《政策与法规》课程的培训;担任过全国导游员风采大赛、全国少数民族导游员风采大赛、内蒙古自治区金牌导游员大赛和乌兰察布市导游员风采大赛的评委。

乌铁红教授1990年从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中学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系,1994-1997年在地理系区域地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地理与旅游资源开发规划。1997年硕士毕业进入内蒙古大学历史系的旅游管理专业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06-2009年在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攻读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专业博士学位,2009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0-2014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文化旅游研究室)从事科研工作。

 

乌铁红教授自1994年攻读硕士开始就致力于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领域的科研工作,长期关注旅游地感知和态度的研究。乌铁红教授是蒙古族,生于草原,长于草原,对内蒙古草原有着深厚感情,其成果多数都是结合内蒙古大草原案例进行研究。已在国内外期刊中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旅游地属性与旅游者感知态度和购后行为的关系——以九寨沟风景区为例”“地域文化差异对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感知影响——以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旅游地为例”2篇论文发表于国内旅游学科顶级刊物《旅游学刊》上。撰写专著1部,参与撰写专著1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2项,国家自然基金1项,主持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2项、内蒙古高等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项。其研究成果获得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第二届政府奖)三等奖,2010年国家旅游局优秀旅游学术成果奖, 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届政府奖三等奖,2016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政府奖一等奖。现为《旅游学刊》审稿人。

旅游规划与发展咨询领域是乌铁红教授服务于社会的重要领域之一。她参与了国家旅游局委托的《中部旅游发展规划》、江苏省旅游局委托的《江苏省古运河旅游发展规划》、江苏省淮安市人民政府委托的《江苏省淮安市旅游发展规划(修编)》、安徽省六安市人民政府委托的《安徽省六安市旅游发展规划》、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项目《贵州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等旅游规划课题,主持了内蒙古《丰镇市旅游发展规划》《鄂尔多斯水镜湖休闲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内蒙古自驾游发展研究报告》等旅游规划和旅游发展咨询项目,这些成果正在被采纳和实施,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其中,《鄂尔多斯水镜湖休闲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于2013年通过评审,该规划被景区采纳后,景区于2014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乌铁红教授还是自治区旅游局、发改委、农牧业厅以及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等盟市的旅游专家库成员,一直在参与自治区厅局以及盟市旅游局组织的旅游规划评审和招投标工作。

近年来乌铁红教授把视线投向旅游标准化建设领域,被聘为蒙古国标准化研究中心专家。2009年担任《内蒙古自治区生态旅游精品标准》评审组组长。2010年6月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了国家标准委组织的“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生态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验收工作。2011年8月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了由国家标准委委托、内蒙古自治区质监局组织的“莫尔道嘎国家级原生态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考核验收工作。2016年8月作为评审组长参与了《内蒙古牧家乐旅游服务规范》《骑马乘驼旅游产品服务规范》等地方标准的审查工作。2016年4月承担内蒙古自治区标准化院委托的“内蒙古自治区旅游服务地方标准化及标准体系研究”项目,并主导4项、参与15项旅游地方标准的编制。

参加本次成果宣传的学术专著是《旅游供求结构关系视角下旅游地意象感知差异研究》,该研究成果依托与旅游地意象研究密切相关的旅游地理学、心理学和行为学、市场营销学和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以内蒙古草原旅游地为研究案例,把旅游地意象的研究纳入旅游供求结构关系框架下,以市场调研数据为基础,采用因子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非参数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定量方法,分别研究比较旅游产品供求结构关系中不同主体——旅游需求方和旅游供给方的旅游地意象感知特征、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最后提出旅游地意象感知差异管理的目标、内容、模式和弥合感知差异的策略。

该研究成果的创新方面主要表现在:首先,基于旅游供求结构关系视角系统地探讨旅游地意象感知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尝试把在旅游地意象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不同类型的旅游供给方纳入到旅游地意象感知主题的范畴中,并与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感知进行对比分析;其次,对旅游供求结构关系视角下旅游地意象感知差异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参考国外有限案例的基础上,尝试了旅游供给方旅游地意象感知差异判别指标的确定和使用,实证研究证明了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该成果的实用价值与社会影响力主要表现在:旅游供求双方的旅游地意象感知差异研究对于旅游地旅游市场的开拓、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该研究成果立足草原旅游地实证研究,有助于对草原旅游地意象进行监测与调控管理,提升草原旅游地的竞争力。

-------- 相关新闻 --------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