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红梅及其著作《蒙古族公众的蒙医文化:一项关于公众理解医学的研究》

 

包红梅,2000年获得内蒙古大学哲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得内蒙古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12年获得清华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最终学历为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为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科技哲学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自然辩证法研究》和《自然辩证法通讯》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多篇为CSSCI来源期刊论文。两篇论文部分内容被《科学时报》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在《文汇读书周报》、《科学时报》等知名报刊上发表书评6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科学实践哲学与地方性知识研究》等多个项目,出版专著1部。代表作是2015年出版的专著《蒙古族公众的蒙医文化:一项关于公众理解医学的研究》,是一部基于长期田野调查获得的宝贵一手资料而写成的关于公众医学文化方面的著作。

获奖成果

著作《蒙古族公众的蒙医文化:一项关于公众理解医学的研究》,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

内容提要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蒙古人从过去以蒙医为主要医疗手段,逐渐转为蒙医、西医、中医等多种医学体系共同发挥作用,尤其是西医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书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尝试着回答了今天的蒙古人是如何看待和理解自己的传统医学、蒙医在他们生活中的现实状态如何、他们对蒙医的理解又如何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等问题,同时运用STS、科学传播等理论视角对其中呈现出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主要内容包括:一,通过蒙古族公众对蒙医核心概念和传统疗术的理解来深入呈现他们独特的身体观和疾病观。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会根据这些理解来调整自己的饮食起居、行为习惯以及治病就医的选择等。二、系统考察了蒙古族公众对蒙医的理解如何影响他们就医行为,如对他们的医疗选择、对待医嘱的态度,看待治疗技术等方面的影响。三,我们的调查发现,蒙古族公众蒙医文化的形成会受到包括家庭和社会环境、医学科普图书、医生诊疗实践在内的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家庭和大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专业医生的影响较大,而真正以传播为目的的蒙文科普图书和医院科普挂图等却效果甚微。

选题的意义,资料收集情况,理论上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对实际工作的贡献及国内外同类研究成果的综合比较等

就该选题国内外研究背景而言,目前国际上STS(ScienceandTechnologyStudies)领域,除了传统的研究内容之外,涉及到地方性知识、科学人类学、对科学的公众理解等方面的工作颇有增长的趋势。相比之下,国内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工作数还不是很多,尤其是将这几方面的内容相结合的工作就更不多见。以往人们大多注重的,也还是关于主流科学的知识性传播和普及。而对于地方性知识,尤其对地方性医学的理解和传播问题却很少有人关注,但这又是一个非常现实而又重要的议题。因此,本书对于蒙医的文化与公众理解的案例研究,除了对于广义的公众理解科学研究之拓展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之外,对于作为STS领域中当下热点的地方性知识的研究也同样是重要的研究成果。对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蒙古族文化和蒙医文化,对于蒙医的续承和发展,此书的意义就更为明显了。

可以说本书是对蒙古族医学文化与对其的公众理解问题的第一次系统性研究的专著,也正因为如此,本研究的主要难点之一是缺乏直接相关的文献资料,针对这一点我们在研究方法上借鉴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即对若干蒙古族聚集的农村牧区进行田野调查,以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为主收集公众蒙医文化的一手资料。我们的调查从2010年7月正式开始,陆陆续续经历了6个月的时间,到2011年1月基本结束,共走访了73户人家,进行深度访谈的总人数达到130人左右。

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基于实地田野调查对蒙古族公众的蒙医文化进行的系统研究几乎还没有出现。仅就这个意义来说,本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开创意义。此项研究与以往研究之间的主要差异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过去关于蒙古族公众蒙医文化的研究,要么只是对其中的一个小问题进行实地考察研究,要么只是基于文献分析而非实地考察所进行的研究。本文则基于实证调查所获得大量一手材料,首次较为系统地对蒙古族公众的蒙医文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使人们对蒙古族公众的蒙医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第二,本研究借用医学人类学、科学哲学、科学传播、医学文化等多领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蒙古族公众的蒙医文化进行案例研究,并从中发现了诸多有意义的现象,为科学哲学中的地方性知识和医学文化等研究提供了若干实例支持的同时在一些细节上丰富了相关的理论。

-------- 相关新闻 --------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