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网络民主参与发展区域差异比较分析——基于北京、内蒙两地17所高校追踪调查的实证研究
2017-12-27    文字:孙大为

 

摘要:本文通过对北京和内蒙古自治区17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网络民主参与状况的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总结了当代大学生网络民主参与的区域差异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关问题和应对建议。本文认为,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民主参与的区域发展差异主要体现在网络民主参与中网络技术基本应用和参与内容的差异、参与途径的差异、参与过程的差异以及参与主体的整体意识差异等几个方面,这些差异特征及相应问题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因地制宜实施教育和引导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民主参与 区域性差异 比较分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网民主体的大学生在网络运用、网络民主参与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了不同学科学者的关注,大学生网络民主参与的表现特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网络民主观念也开始成为近年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热点。

大学生网络民主参与,是指大学生网民和网络群体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以网络虚拟社群为载体,直接参与国家、社会和校园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进行利益诉求和意愿表达,影响国家机关权力运行和公共事务决策,进行公共事务监督的观念表达和行为体现。网络民主参与具有“虚拟性、多向互动性、去权威性和离散性、直接性、快捷高效性等特征”[1](P1),它是网民或网络群体现实政治诉求的虚拟化表达。大学生网络民主参与包含着大学生在网络技术运用过程中形成的网络民主意识以及与之直接相关联的网络民主参与行为,二者的不断发展和相互作用促进了大学生网络民主观念的形成。

当前,学界对于大学生网络民主参与的直接研究不多,相关研究多侧重于政治学理论分析和法学理论探讨,少有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针对大学生网络民主参与的实证研究。本文立足于北京和内蒙古两地的地缘差异,通过大型调查研究对其进行社会学统计分析,梳理、总结京蒙两地高校的大学生网络民主参与的共同特征和差异,进而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因地制宜实施教育引导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对问卷的基本数据分析

本研究2012-2014年间分别在在北京和内蒙古自治区选取了有代表性的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北京有10所[1],内蒙古有7所[2],共发放问卷3700份,回收问卷3594份。基本覆盖了985、211和地区重点大学以及地区普通职业技术类院校的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保证了采集样本的有效性。采用的数据通过社会学统计分析软件SPSS系统统计分析,同时结合抽样调查的方法,保证了分析数据的科学性。除特殊说明外,文中所有引用的数据都是本次调查所得到的数据。本问卷包含两部分,即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的基本控制变量和宏观控制变量。基本控制变量包含受访者的基本情况,主要有受访大学生的年级、性别、政治面貌、专业、任职干部情况、月生活支出、家庭居住地、宗教信仰、独生子女状况和家庭背景等10项内容。宏观控制变量涵盖大学生网络技术运用、网络民主参与的途径、内容、意识、过程和问题几个方面。

1、人口统计学变量数据的说明

北京地区发放问卷2850份,回收2796份,回收率为98%。内蒙古地区发放850份,回收798份,回收率为94%。总回收率为97%,符合社会学统计分析问卷发放和回收比例标准。

由图1显示,从京蒙两地高校大学生学历对比可见,学历层次在两地的比例基本一致,但与教育部官方网站2010年教育部统计数据[2]在校生各学历学生所占比例相比,本次调研抽样在构成上具有一定的结构差异,对本科生的抽样比例远高于实际比例,这就会造成抽样调查分析的大学生群体特性可能会跟实际群体特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科生群体特性将会被强化,与此相对应,专科生的一些群体特性在本调研中的反馈将会被弱化。

2、人口学变量数据的共同特征

剔除奇异值后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地大学生的人口学统计变量宏观数据结果大致趋同,具体体现在:

在学生年级比例划分中,两地样本学生都是以本科生为主,本科均占全体样本学生80%以上(分别为80.7%和81%),且一、二年级学生比例占到70%以上;在政治面貌和任职情况的统计中,党团员大学生所占比例均超过97%(分别是98.5%和97.4%),学生干部比例均超过41%(分别为50.8%和41.2%);在宗教信仰的统计中,信仰无神论观点学生比例超过86%(分别为89.7%和86.2%),家庭背景中农民子女比例在两地各项区域划分中均占第一位(分别为25.4%和38.8%)。

3、人口学变量相异数据分析

经过横向比较分析可见,在人口学变量样本宏观描述分析基本特征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两地大学生存在部分差异。

 

表1 京蒙两地大学生人口学变量差异比较描述

 

内容

有效频率

有效百分比

北京

内蒙

北京

内蒙

党员比例

511

54

18.3%

6.8%

学生干部比例

1419

324

50.8%

40.6%

独生子女比例

1162

304

58%

38.8%

农村生比例

824

352

29.5%

44.1%

家在省会直辖市

678

83

24.5%

10.4%

月消费千元以上

853

154

30.5%

19.3%

 

由表1所示,北京地区高校在校生整体状况要好于内蒙高校在校生,其在校生的党员比例比内蒙高校多11.5%,学生干部比例高于内蒙高校10.2%,独生子女的比例高于内蒙高校19.2%,在省会直辖市的生源比例高于后者14.1%,大学生月消费千元以上学生比例也高于后者11.2%,只有农村生比例一项,内蒙高校比北京高校多14.6%。

二、区域发展差异性比较分析

互联网在我国高校的发展推广和应用是个不均衡的过程,按其发达程度和普及程度体现出与教育程度相一致的特征,即东部强西部弱,沿海强内地弱整体概观。大学生网络民主参与的的地域性维度比较分析,主要是通过对调查中,北京和内蒙古地区两地高校大学生的问卷分析数据比较分析,总结出大学生网络民主参与从基本应用到民主意识和民主参与行为的区域性差异特征。具体来说,两地大学生网络民主参与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网络民主参与中网络技术基本应用和参与内容的差异、参与途径的差异、参与过程的差异以及参与主体的整体意识差异等几个方面。

(一)参与的网络基本应用差异

网络基础应用是制约大学生网络民主参与的关键因素,通过比较北京和内蒙两地高校大学生具体上网时间和网络应用情况的数据,我们发现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体现在:

2 两地大学生每天使用互联网时间状况比较

选项

北京高校

内蒙高校

频率

有效百分比

频率

有效百分比

不足1小时

580

20.7

252

31.7

1-2 小时

1059

37.9

287

36.1

3-4 小时

808

28.9

132

16.6

5-6小时

281

10.1

38

4.8

其他

68

2.4

85

10.7

合计

2796

100.0

794

100.0

 

一是,两地学生上网时间上有明显的差异,北京地区大学生上网强度更高。表2显示,京蒙两地在校大学生在每天不足1小时上网时间比例上分别是20.7%和31.7%,内蒙地区大学生明显高出北京大学生11和百分点。在3~4小时和5~6小时这两个时间段上,北京地区大学生均明显高于对方,总计3~6小时这一时间段上,北京高校大学生上网比例(39%)高出内蒙大高校学生(21.4%)17.6个百分点,体现出北京高校大学生明显的上网强度优势。

3 两地大学生常用互联网应用状况比较

选项

北京高校

内蒙高校

频率

有效百分比%

频率

有效百分比%

搜索引擎

1482

53

324

40.6

网络新闻

783

28

279

35

即时通信

662

23.7

148

18.5

电子邮件

581

20.8

175

21.9

博客/微博客

669

23.8

249

31.2

论坛/B.B.S/SNS 社区

337

12.1

59

7.4

网络音乐

369

13.2

161

20.2

网络视频

400

14.3

139

17.4

网络游戏

229

8.2

81

10.2

网络购物/售物

221

7.5

88

11

网络支付

107

3.8

59

7.4

 

二是,两地学生在常用互联网应用上有较明显差异。表3显示,京蒙两地大学生在常用互联网应用的前三项选项上都是“搜索引擎”、“网络新闻”和“博客/微博”,两地大学生在整体选择上相一致,但横向比较两地大学生的数据我们发现,北京高校大学生在搜索引擎的利用率上要远远高于内蒙地区大学生,二者比例分别为53%和40.6%,相差12.4%。相反,在“网络新闻”和“博客/微博”、“网络音乐”等项目的选择上,内蒙高校大学生均高于北京高校大学生7%以上。

三是,两地大学生对网络应用的作用认知上存在明显差异。通过表4的进一步交叉分析我们发现,虽然两地大学生都选择互联网技术作为民主参与的主要手段,但是两地之间仍有着明显差异。从“网络新技术的使用是否是丰富民主参与的渠道”这一选项的结果可知,北京高校持肯定态度的学生比例明显高于内蒙地区高校,选择符合的为64.1%,高出内蒙高校大学生(45.6%)18.5个百分点,这种巨大差异体现了北京高校大学生对网络技术作为网络民主参与手段的更高认知水平。

4网络新技术的使用丰富了我进行民主参与的渠道

选项

北京高校

内蒙高校

频率

有效百分比%

频率

有效百分比%

符合

1791

64.1

364

45.6

不符合

738

26.4

258

32.3

不确定

267

9.5

176

22.1

合计

2796

100.0

798

100.0

 

(二)网络民主参与的内容差异

大学生网络民主参与活动,是基于大学生网络基本应用基础之上的民主参与,也是基于大学生网络应用娱乐性基础之上的民主参与,其内容都是源于生活和网络应用的方方面面。

5 两地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过校内外民主参与活动状况比较

选项

北京高校

内蒙高校

频率

有效百分比%

频率

有效百分比%

人大代表的投票选举

860

30.8

144

18

加入政党或政治性社团并参加党团组织活动

488

17.5

158

19.8

政治表达(如请愿、集会、游行等)

419

15

146

18.3

为某件涉及个人利益的事致信校长信箱

333

11.9

166

20.8

网络空间投票评选优秀教师

966

34.5

284

35.6

在校园BBS/人人网发表对校园热点看法

1088

38.9

263

33

 

表5显示,北京高校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的民主参与活动排前三名依次是“校园BBS、人人网发表对校园热点看法”、“网络空间投票评选优秀教师”和“人大代表的选举”。而内蒙高校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的民主参与活动排名前三的依次是“网络空间投票评选优秀教师”、“在校园BBS/人人网发表对校园热点看法”和“为某件涉及个人利益的事致信校长信箱”。

从第三项的选项和数据差显示,参与“人大代表的投票选举”的有30.8%,远远高于内蒙高校大学生18%的比例,而内蒙高校大学生则更关注身边的事,把“为某件涉及个人利益的事致信校长信箱”作为第三项选择,共有20.8%的同学做出这项选择,高于北京高校11.9%的比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北京高校的大学生更乐于参与政治。

(三)网络民主参与的途径差异

    大学生网络民主参与的途径自然包含大学生在进行网络民主参与过程中的参与平台和参与方式的选择。表6显示,北京高校的大学生在选择民主参与平台的时候,把“博客/微博”、“贴吧”和“大学论坛/BBS”作为前三项选项,而内蒙高校大学生则把“博客/微博”、“QQ群落”和“贴吧”作为前三项选项。

6 大学生最喜欢的网络民主参与平台状况

选项

北京高校

有效百分比%

内蒙高校

有效百分比%

政治网站

14.30

17.70

时事网页论坛

30.60

31

大学论坛/BBS

34.20

30

贴吧

36.10

44.60

博客/微博

55.5

74.9

电子邮箱

12.70

20.20

QQ群落

33

48.70

其它

4.10

4

 

表6的数据显示,内蒙高校大学生“博客/微博”的利用率比较高,达到了74.9%,高于北京高校大学生19.4个百分点。内蒙高校大学生“贴吧”的利用率也较高,高出北京高校大学生8.5个百分点。表5的数据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民主参与平台的选择正好验证了本文在第三章中对于大学生网络民主参与第三阶段的划分。

7大学生对公共政策的关注与参与预期比较

选项

北京高校

内蒙高校

频率

有效百分比%

频率

有效百分比%

关心,我希望能表达利益诉求,建言献策

1578

56.4

437

54.8

关心,我希望选出代表我的代言人或领导人

789

28.2

248

31.1

关心,我把它作为培养自己能力和丰富学识的机会

1174

42

455

57

不关心,我对这些不感兴趣

272

9.7

136

17

 

大学生表达对公共政策的关注,积极投入其中,是积极参与民主政治的体现。表7的数据显示,北京大学生在进行网络民主参与时更注重大利益诉求,建言献策,而内蒙高校的大学生则更注重把关心公共政策的网络民主参与作为培养自己能力和丰富学识的机会,在这一项的选择中,内蒙大学生选择比例为57%,高出北京高校大学生(42%)有15个百分点。

(四)网络民主参与的过程差异

大学生在网络空间参与热点问题讨论是网络民主参与的重要形式,调查表明,京蒙两地大学生有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体现在:

一是,大学生群体在参与过程中存在着积极者和沉默者两大群体。见表8显示,有73.1%的北京大学生“经常参与”和“偶尔参与热点问题讨论”,体现了大学生对网络民主积极参与的一面。但也有近30%的学生“从未参与热点问题讨论”,这一选项在内蒙高校的比例高达41.2%,比北京高校多14.3个百分点。可见,内蒙地区大学生网络民主参与过程中沉默者相对较多,差异化和两极化更为严重。

8 两地大学生参与网上社会热点问题讨论现状比较

选项

北京高校

内蒙高校

频率

有效百分比%

频率

有效百分比%

经常参与

327

11.7

40

5.0

偶尔参与

1718

61.4

426

53.7

从未参与

751

26.9

327

41.2

合计

2796

100.0

793

100.0

 

二是,北京大学生在民主参与过程中参与热情较高。调查的数据显示,北京地区大学生在“我会更关注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并在网络上发表意见”、“我会经常关注校园相关服务网站,并在上面发表自己的意见”、“面对网络突发事件我会冷静分析或再作出评议或者跟帖”等项判断中,选择“符合”选项的同学比内蒙高校大学生高出10个以上的百分点(3项的百分比数据比分别为61.4%/48%,42.4%/32.1%和60.6%/49.2%),显示出较强的参与热情。

三是,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在民主参与过程中比较沉默。调查的数据显示,内蒙高校大学生在面临网络环境下的民主参与的相关选项时体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选择“不确定”选项的数据(分别是24.8%,26.9%和29.6%)均高于北京高校大学生10个以上百分点,体现了内蒙高校学生参与过程中两极化更为显著,沉默者比例相对较高,对待事物持观望态度,缺乏信心等心态和特征。

(五)参与主体的整体意识差异

大学生网民的网络民主参与意识包含着对网络民主的概念认知程度、对所参与事件的理性认知程度以及对网络民主的发展趋势的认知等方面的内容,两地大学生的网络民主意识差异体现在:

9 两地大学生对网络民主概念的了解程度比较

选项

北京高校

内蒙高校

频率

有效百分比%

频率

有效百分比%

非常了解

244

8.7

43

5.4

了解一些

1329

47.5

301

38.0

听说过,但不清楚

1003

35.9

326

41.1

完全不了解

220

7.9

123

15.5

合计

2796

100

793

100

 

一是,对网络民主概念的认知度有较大差距。表9的数据显示,北京大学生对网络民主概念“非常了解”和“了解一些”的占56.2%,高出内蒙高校大学生这一选项(43.4%)12.8个百分点。而内蒙大学生选择“完全不了解”的比例为15.5%,高出北京大学生(7.9%)7.6个百分点。两地大学生分别有35.9%和41.1%“听说过,但不清楚”网络民主这一概念,这说明,网络民主思想还没有在广大高校学生中深入普及,这也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工作提出了警示。

10 两地大学生对网络民主参与事件清晰度的比较

选项

北京高校

内蒙高校

频率

有效百分比%

频率

有效百分比%

比较清晰

1421

50.8

281

35.2

较不清晰

1162

41.6

368

46.1

很不清晰

213

7.6

142

17.8

合计

2796

100.0

791

99.1

 

二是,对网络民主参与的事件是否清晰的认知有较大差距。表10的数据显示,对所参与的网络事件有“比较清晰”认识的占北京高校大学生的50.8%,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内蒙高校大学生只有35.2%的人做出这一选择,整整低于北京高校大学生15.6个百分点。内蒙高校大学生有17.8%的同学选择对网络民主参与的事件“很不清晰”,这一比例高出北京在校大学生(7.6%)10.2%个百分点。同时,两地高校大学生分别有41.6%和46.1%对所参与网络事件“较不清晰”,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当代大学生缺乏对所参与事务应有的责任感,这些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波逐流,很容易被人利用。

11 网络空间的自由表达能否成为中国式民主新通道认知比较

选项

北京高校

内蒙高校

频率

有效百分比%

频率

有效百分比%

831

29.7

151

19.0

750

26.8

189

23.8

不一定

1215

43.5

454

57.2

合计

2796

100.0

794

100.0

 

三是,对网络民主的发展趋势认识整体模糊消极,二者之间也有较大差距。表11的数据显示,在面对“网络空间的自由表达能否成为中国式民主新通道甚至主导主流舆论”这一问题时,北京高校大学生选是的比例不高,有29.7%,但这仍比内蒙高校的大学生的选择(19%)高出10.7个百分点。面对这一问题,选择“不一定”的两地大学生的比例分别为43.5%和57.2%,内蒙高于北京13.7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两地在校大学生对网络民主的发展前景认知是模糊和消极的。

三、大学生网络民主参与的问题与引导

通过以上的实证研究对比和特征分析,我们对当前高校在校大学生的网络民主参与现状有了初步认识,也通过系统分析和区域性差异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规律性特征,从这些规律性特征中,我们也看到了同时也看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大学生网络民主参与区域性差异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大学生在网络民主参与过程中的民主观念和行为方式两个方面。

(一)大学生网络民主参与民主观念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网络民主参与民主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网络民主意识在网络民主参与过程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网络民主参与认识模糊、守法意识淡漠、以及对民主参与的消极心态等方面。

1.网络民主参与认识模糊

在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影响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逐步趋向多元化,面对西方敌对势力政治思潮的影响和资产阶级文化的侵蚀,而有些大学生本身就对党和国家的历史缺乏了解,在面临西方思想和文化的侵袭时,很容易放弃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信仰,去接受其他不同政治观点和理论信仰,从而对我国社会主义信念产生动摇和怀疑。经过深入研究发现,有一些学生不了解中国的民主运动史,看不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有14.5%的学生“说不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哪个更民主[3]。这种认识论上的常识性偏差已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在意识形态的斗争中,来不得半点模糊,必须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明确大是大非,从而使其确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感,真正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同时,多数大学生有揭露社会黑暗、与腐败势力作斗争的勇气,这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一面。但问题是,许多同学在引用信息时不加以验证,便轻信网络信息,这会让国家内外敌对份子有机可乘。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指导大学生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有效地利用网络进行民主参与。

2.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漠

数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利用存在认识偏差,具体体现在对待网络抄袭、拼凑等行为的认识上,高校大学生也体现出令人担忧的一面。针对毕业论文的抄袭、拼凑现象,有74.8%的大学生认为是可以理解的,其中更有高达24.5%的同学认为这是完全正常的现象。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对于在校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显然是极其不利的,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者,应时刻关注并及时加以正确引导。

关于对信息真实度的认识,调查的样本分析显示,有19.7%的学生表示在网上转载信息时,没有必要核实信息的真实性,然而有65.0%的学生表示有必要核实信息的真实性。有15.3%的学生对此态度不明确。

从调查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近2/3的同学对于网络乱载持理智的态度,认为有必要核实所载信息的真实性,但仍有1/3强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核实信息真实度或态度不明,由此可见,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培养在大学生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关数据还显示,有62.4%的学生表示愿意与好友共享付费资源,而有21.5%的学生表示不会与好友分享。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网络知识产权保护观念的现状令人堪忧,六成以上的本科生对于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概念薄弱,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产生侵权行为,并且对侵权行为的违法概念认识模糊。进一步的数据分析显示,不同年级的调查样本对网络侵权意识了解程度没有显著区别,女生对于网络侵权行为的理性认知略优于男生,党员和共青团员对网络侵权行为的理性认识也略高于普通群众。

3.对民主参与的消极心态

大学生在网络民主参与过程中主导其行为的消极心态有不可忽略的消极现象,体现在对网络民主参与的效果信心不足、对网络民主参与的前景预期消极、对网络民主参与的前景预期消极等方面,具体体现为:

一是,大学生对自身网络民主参与的效果信心不足。大学生如何客观看待在当前网络民主参与存在的问题是专家学者的关注点之一,调查的相关分析显示:“信息来源广、真假难辨”,“官方与网民在线互动不够”,“参与渠道不畅或尚未开通”,“权威机构信息反馈不及时”等选项分列当前网络民主最主要问题的前四位。同时,有40.9%的同学对当前参政议政的机会和途径持不满意态度,认为没有参政议政的机会,参政途径少。

二是,大学生对网络民主参与的前景预期消极。调查显示,两地高校只有27.2%的大学生认为“网络空间的自由表达能成为中国式民主新通道”,有26.2%的同学持否定态度,有46.6%的同学持观望态度。可见,大学生对网络技术促进民主发展的前景信心不足,整体呈现出一种消极的态度。

三是,大学生对自身网络民主参与能力缺乏自信。调查显示,只有10.7%的同学认为当前大学生的网络民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很强,有57.5%的同学选择一般,有30.8%的同学选择十分薄弱。可见,高校大学生对自身的网络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缺乏信心。

(二) 大学生网络民主参与行为方式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网络民主参与的行为受大学生网络民主意识的支配,在网络民主参与过程中的主要表现在网络民主参积极性逐渐降低、参与过程中的无序化倾向以及在民主参与过程中的政治效能感不强等特征。

1.参与积极性逐渐降低

具体体现为在校园BBS以及校外网络论坛中沉默的螺旋效应明显,导致大学生校园网络社区BBS民主参与积极性逐渐降低。在高校校园虚拟社区的BBS议事空间中,存在着“沉默的螺旋”现象,这一现象的存在使得大学生们在虚拟社区的议事空间中存在着事实上的沉默的多数和活跃的少数。“沉默的螺旋”概念是德国学者Elisabeth Noelle-Neumann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论文《重归大众处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的,1980年她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进一步完善了“沉默的螺旋”理论。按着这一理论,在校园网络社区BBS的议事空间中,由于“舆论领袖”现象和群体极化效应的存在,使得多数人成为议事空间的沉默者,这种现象不利于调动大学生网络民主参与积极性。

自从互联网在我国高校普及发展以来,我国高校BBS社区经历了高速发展的辉煌阶段,但是自2005年按教育部指示由校外型转为校内型之后,开始进入转型期。在此期间,各高校BBS经历了多次技术支持的革新,扩充了WWW服务的功能,完善了版面和社区功能,纷纷开通了博客等版面,大大改进了服务效率,提高了访问速度。作为最大限度地反映本校师生思想交流、民主参与和文化生活的舞台,高校BBS社区为校园管理、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无数研究样本和案例资料。

但是,由于校内网络实名制的实施以及校外社区和新媒体的冲击,使得在校大学生注意力转向校外社交网站(人人网)、校外论坛(天涯、猫扑、百度贴吧等),各门户网站的博客和微博等校外网络社区。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在高校BBS的民主参与体现出热度迅速下降的一面,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对校内BBS社区的关注与参与程度持续下降,各版面主题帖数和回帖总数不断下降,平均在线人数明显下滑。导致部分版面迅速衰退,为了聚合人气,BBS社区不得不整合版面,关闭合并部分版面。另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大学生在BBS社区讨论参与的公共话题由社会时政、国计民生等向娱乐性话题转变,并且讨论环境呈现浮躁的态势。

2.参与无序化倾向明显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和发展形式的多样化,为大学生民主参与提供了丰富的舞台,他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自己关心的政治、经济等相关信息,并在网络社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主张。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信息传递的迅捷性等特征,使得各种不同的网络文化和言论可以共存,而网络带给大学生的信息鱼龙混杂,不仅包括一些政治主张,也包括一些西方价值观念和极端错误言论。

受西方发达国家反动势力支持的国外一些组织也借助网络推行无国界的“互联网自由”,极力鼓吹西方和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更有甚者,一些邪教组织和非法组织也利用互联网宣传一些反动和消极思想,从事各类违法活动。由于各类即时的网络信息难以及时监控,加之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搜索水平较高,因而能够即时、随意地接触这类信息,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和稳定阶段,极易被这些消极、反动思想所影响,进而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转,展现在民主参与的行动中便会发展成无序化和极端化行为。这类现象经常存在于比较封闭的议事空间,如QQ群和网络社区、校园BBS的时政论杂谈等版块,一些学生把看到的偏激言论加以包装,发表在社区和社群的聊天室内,借助于敏感词和敏感问题的轰动效应,会使得这类话题造成群体极化效应,进而主导版面的舆论。

3.政治参与效能感不强

政治参与效能感是参与主体对自身民主参与行为影响力的主观自我评价。据一项对青年政治参与的全国性调查显示:政治参与的效能感对青年政治参与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4]。青年政治效能感与青年社会参与意识和行为呈正相关关系,政治功效水平越低,人们社会参与的意识和行为水平越低。调查发现,大学生政治效能感普遍偏低,相当多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无能力”影响政府的决策,部分学生“不清楚”自己有没有能力影响政府决策[5]

对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的言论表达是提升学生民主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本文的样本数据分析显示,56.9%的学生对面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只是与同学私下议论,并没有更多积极的表达行为。同时仍有3.5%的学生不关心这类信息,这是我们民主法治教育上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应当着力改变目前大部分同学只与同学私下议论而很少主动发表意见的现状,鼓励大家关心、关注并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这对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整体民主法治观念至关重要。

针对以上实证研究所体现出的特征和反映出的问题,结合当前大学生网络民主参与的实际现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必要进行工作方法方式的创新和改进,以便切实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路红梅,网络民主参与探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4).

[2] 教育部高等教育统计数据.2010. [EB/0L]

    http://www.edu.cn/jiao_yu_fa_zhan_498/20110708/t20110708_647259.shtml

[3] 苏胜儒.2005.大学生的民主意识.黑龙江社会科学,(2).

[4] 吴鲁平.1994.90年代中国青年社会参与意识和行为.当代青年研究,(Z1).

[5] 林命如.2006.广州市人学生政治参与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青年探索,(3). 

-------- 相关新闻 --------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