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基于Lizzio“学生成功的五项认知”模型的实践探索
2017-12-27    文字:李为民

 

摘要:大学阶段是少数民族学生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不断提升育人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是少数民族学生事务管理的永恒主题。基于少数民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权利需求,系统开发定向服务和能力修炼,引领少数民族大学生迈向成功,是当今世界少数民族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变革的重要趋势。本文在借鉴西方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变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高等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学生事务管理

 

受到文化传统、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拥有特殊的身心特点和权利需求。大学阶段是少数民族学生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引领少数民族学生迈向成功,是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事务管理的永恒主题。少数民族的教育文化权和发展权是当代国际社会人权保障的内在要求,按照当今世界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新理念,构建以尊重、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学生权利为核心,服务少数民族学生身心发展的学生事务服务模式,是提升少数民族学生事务工作科学化和实效性的创新路径。

一、Lizzio“学生成功的五项认知”模型:理论与实践

“学生成功的五项认知”(The ‘Five-Senses’ of Student Success)模型由澳大利亚教育心理学家Lizzio于2006年提出,该模型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就如何帮助大学生实现成功提供了分析框架和行动策略。该模型认为,学生能否成功与学生的认识能力密切相关,影响学生成功最为关键的是五项认知能力是:①归属感(Sense of Connectedness),即学生与所处环境联系互动的认知能力,能与同学和教师发展关系,确立所在学校的身份认同;②能力感(Sense of Capability),即学生对自身综合素质的认知能力,能理解学生角色,掌握学科知识和学习技能;③目标感(Sense of Purpose),即学生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认知能力能明确现实目标,主动适应规范,能够发展职业规划;④才智感(Sense of Resourcefulness),即学生对开发利用已有资源的认知能力,能了解学校的资源及流程,能够平衡工作、生活与学习的关系;⑤身份感(Sense of Student Identity),即学生对自我身份定位的认知能力,能认同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和伦理规范。[1]

Lizzio “学生成功的五项认知”模型的主要理论观点,可以梳理总结如下:一是学生只有成为自己的主人,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历程;二是五项认知能力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影响着学生的成功历程;三是学生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增强能力修炼,将五项认知转化为实际能力;四是持续开发定向服务,是全方位可持续地发展学生五项能力的根本保障;五是引领学生迈向成功,就必须构建服务型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通过提供定向服务和能力修炼,全方位地发展学生的五项认知能力,为学生迈向成功提供切实有效的技术支撑,整体性地提升学生事务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2]

1    Lizzio“学生成功的五项认知”模型(2006

“学生成功的五项认知”模型基于Lizzio学术团队持续数年的实证研究,该模型不仅提出了学生事务管理的新理念,还针对如何有效开发定向服务,如何提升能力修炼的效能,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原则策略和技术手段。作为开放式的学生事务实践平台,Lizzio模型一经提出,就受到了澳大利亚高校的高度关注,并迅速运用到学生事务管理的实践中。格里菲斯大学(Griffith University)基于该模型开展了为期5年的“大学新生导航”(FYA)研究项目,深入探讨了帮助学生持续发展认知能力的总体策略,以及有效开发定向服务的具体措施。[3]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基于该模型构建了面向新生和毕业生的TiTo(Transition In, Transition Out)服务模式,以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进入大学和离开大学的两次转型。[4]实践表明,基于Lizzio“学生成功的五项认知”模型构建的定向服务工作模式,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赢得了学生的高度认同,在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帮助学生顺利转型,引领学生获得成功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学生事务部门于2011年引入Lizzio模型,构建了全面转型(Holistic Transition)服务模式。其具体做法是:首先,以了解学生的特定需求为切入点,通过调查分析,掌握学生认知能力的实际状况,明确能力修炼的具体目标;其次,从学生成功的五项认识维度对已有服务项目进行梳理重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发特色鲜明、契合需求的服务项目;再次,通过动态跟踪评估,进一步升级完善已有的服务项目,以使服务内容更加广泛、服务指向更加明确,服务方式更加多元,确保各项指标均衡发展;最后,通过巩固完善实践成果,构建出以“引领学生成功”为目标,以“定向服务”和“能力修炼”为特征的学生事务管理新模式。[5]

作为秉持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著名学府,ANU特别针对原住民学生群体定向开发了系列服务项目,以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全面转型和文化适应。为此,专门设立了原住民高等教育中心(TJABAL)负责为原住民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定向服务。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由资深的原住民教师担任,能够及时了解原住民学生的现实需求,代表和表达原住民学生的权利主张,负责定向开发和组织实施专门针对原住民学生的服务项目。[6]主要包括:设立原住民学生校园生活社区,组织原住民学生自我管理,提供“一对一”朋辈生活指导;开设原住民历史文化课程,定期举办原住民文化研讨会和生活习俗研修会;在原住民传统节日组织文体活动,展示和体验原住民特色文化;免费为原住民学生提供生活导航课、领导力培训、聘请学习辅导员、资助学习设备、安排校外实习、制定发展规划等近百个定向服务项目。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目前已做到五种认知能力下都有若干个服务项目予以支撑,每个服务项目都明确指向具体的认知能力,各项目之间构成了有机整合的体系。基于Lizzio模式构建的原住民学生全面转型服务模式,在帮助原住民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功融入社会,增进民族认同,实现自我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现状与问题

少数民族学生占我国高校在校生的总体比例接近6%,民族自治地区的高等学校,以及民族学院中的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则高达30%以上。新中国成立以来,按照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政策,绝大多数高校构建了规范化的少数民族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其主要特征体现为:一是注重思想引导,强调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通过宣传民族理论政策、开展民族团结表彰、举办民族文化活动等方式,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策认同;二是强调行为管治,注重学生日常管理和校园秩序维护,在尊重少数民族学生语言文字、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权利的同时,强调各民族学生一律服从管理和严守规范;三是给予倾斜扶助,即将少数民族学生视为特殊群体,通过实施资助措施以体现关心爱护,如降低入学标准、设立专项奖学金、发放生活补助等。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事务工作在地区和院校之间不尽相同,在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转型的日趋深入,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事务管理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面临着比以往更强烈的成长压力,主要表现在:文化基础薄弱导致的学习困难;文化习俗差异带来的环境不适;家庭经济贫困造成的精神压力;语言不畅引发的人际交往障碍;综合能力不足导致的就业压力等等。调查数据表明,高达60%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程度不同地遇到上述问题,其中50%的少数民族学生经常处于强烈的自卑感和疏离感之中。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行为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主体意识增强,希望提升自我和谐与应对变化的能力,以化解社会变化带来的生存焦虑和生活挑战;二是权利意识增强,希望更广泛地参与学校生活,更直接地表达利益主张,以使自身权益得到充分的尊重、保护和发展;三是民族意识增强,希望高校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服务支持,以缓解文化冲突和社会适应的压力,使传承民族文化的能力与接受时代文化的能力得到均衡发展。

现状分析表明,如何引导高校少数民族学生顺利实现全面转型,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大学经历,仍是当前中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事务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运用Lizzio“学生成功的五项认知”模型,梳理分析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目前存在着如下主要问题:

在工作理念上,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仍体现出鲜明的“学生管治”特征,学校处于强势的权力地位,学生主体地位尚未确立,学生管理以维护学校秩序为核心,所提供的服务体现出管理者的主观意愿,缺乏对个体学生权利需求的关注和满足,“学生服务”和“学生发展”的新理念尚未在实践中充分体现。

在能力修炼上,高校团学工作体系主要按照思想教育、文体娱乐、学术创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进行构建,校园文化强调主题思想性,活动设计主观性较强,主要对学生进行宏观和整体上的引导,虽然近年来也强调培养素质,但对个人服务深度及认知训导力度不够,能力修炼的专业化和科学化尚须加强。

在定向服务上,普遍存在着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自我发展的服务数量严重不足、服务项目开发不够系统的状况。虽然多数高校也开展了类型多样的民族特色活动,如民俗讲座,文体竞赛、艺术展示等,但就少数民族学生个体面临的全面转型和自我发展的具体需求而言,现有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仍十分欠缺。

在管理机制上,少数民族学事务管理分散在多个职能部门,彼此工作相互独立,既缺乏对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服务的系统规划和整体开发,也缺乏对少数民族学生内在需求的专业分析和综合研究,导致实际工作存在着服务功能不明确,服务类别不平衡,服务内容不系统、服务成效不显著的状况。

三、中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目标与路径

现状分析表明,创新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事务工作模式,就要契合少数民族学生的身心特征和权利需求,因应当今世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新形势,以提升学生事务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为着力点,以构建全方位少数民族学生服务模式为落脚点,从工作理念、服务方式、组织机制上进行全方位变革。

1. 更新工作理念。 Lizzio“学生成功的五项认知”模型代表着当今世界高校学生事务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的最新成果。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对传统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学生事务管理应以促进“学生发展”和“学生学习”为首要目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由性,强调学生的自主权和参与度,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应从向“服务型”与“发展型”学生事务工作模式演进。Lizzio模型就是对上述理念的创新发展,从教育心理学视角提出了引领学生成功的有效路径,为具体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导。

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应当引入当今世界高校学生事务发展的新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权利保护,更加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和谐与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培育公民素养,实现社会认同,达成教育目标。就少数民族学生事务管理而言,还必须树立多元文化和教育公平的理念,积极保障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和文化权益,科学准确地把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和自我和谐,帮助他们为未来生活和成功发展做好能力准备。

2. 创新服务方式。 Lizzio“学生成功的五项认知”模型提供了查摆高校学生事务工作不足的技术手段。通过数据采集分析,以五项认知水平作为评价指标,可以描绘出少数民族学生认识能力的现实状况,进而有针对性地查找阻碍他们自我发展的具体原因,定向开发提升学生认知能力的服务项目。此外,通过更深入的统计学分析,还可监测和评估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状况,如通过不同年度的数据分析,监测学生在大学不同阶段认知能力的变动情况;通过对学生服务项目实施前后的数据对比,评估所开发的服务项目取得的实际效能。

 Lizzio“学生成功的五项认知”模型为定向开发少数民族学生服务项目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管理者可按照有效开发“五项认知”服务项目的原则和方法,更深层次地满足少数民族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降低传统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主观色彩,将其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高校还可结合自身实际构建富有自身特色的服务体系,最终做到:每个服务项目都指向具体的认知能力,每种认知能力下都有若干个服务项目予以支撑,各项目之间有机整合,最终构建出以“引领学生成功”为核心的全方位少数民族学生服务模式。

3. 变革组织机制。 Lizzio “学生成功的五项认知”模型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要使其发挥作用,需要高等学校各职能部门围绕“引领学生成功”为主线形成合力。因此,构建全方位少数民族学生服务模式,就要对传统的管理流程和组织结构进行变革,改变少数民族学生事务管理分散在多个职能部门,彼此工作相互独立的状况,将目前“分散式管理”转变为“整合式管理”,成立专门负责少数民族学生事务的机构,从管理机制上强化少数民族学生的服务能力。

构建全方位少数民族学生服务新模式,还需要转变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事务机构的职能,不仅是单纯的管理职能,还要拓展延伸服务职能。作为管理者,要负责整合全校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对少数民族学生事务进行整体性的统筹规划。作为服务者,要负责分析少数民族学生的内在需求,定期监测少数民族学生认知能力的状况,系统开发提升认知能力的定向服务,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零距离的专业化的服务指导,从组织机制上保障少数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迈向成功。

 

参考文献:

[1] Alf Lizzio,(2006). Designing An Orientation and Transition Strategy for Commencing Students : Applying the Five Senses Model, Griffith University: First Year Experience Project,2006. URL for this page: http://www.griffith.edu.au/__data/assets/pdf_file/0008/51875/Alfs-5-Senors-Paper-FYE-Project,-2006.pdf.

[2]  Alf Lizzio(2008), Commentary on first year curriculum case studies: Student efficacy perspective, Kift ALTC Senior Fellowship: Articulating a Transition Pedagogy 2008. 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URL for this page:http://www.altcexchange.edu.au/first-year-experience-and-curriculum-design.

[3]  Wilson, K. (2009).Success in first year: the impact of institutional, programmatic and personal interventions on an effective and sustainable first-year student experience ,In 12th First Year in Higher Education Conference 2009, Townsville. URL for this page: http://hdl.voced.edu.au/10707/139960.

[4]  Andrea Chester, Sophia Xenos, Karen Elgar, Lorelle Burton(2013). Empowering students in transition: Peer mentoring to support first and final year students. Enhancement and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Crown. Plaza Hotel, Glasgow,2013. URL for this page: https://eprints.usq.edu.au/24831/1/Chester_Burton_Xenos_Elgar%26Denny_Report_2013.pdf.

[5]  URL for this page: http://www.anu.edu.au/students/get-involved?tb=1#tb1.

[6]  URL for this page: http://indigenous.anu.edu.au.

 

 

-------- 相关新闻 --------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