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高校大学生宗教观调查与分析
2017-12-27    文字:程宝华

 

 要: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就内蒙古地区高校大学生对宗教及宗教问题的了解、关注、影响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数据指出,内蒙古地区高校大学生在对待宗教及宗教问题上,整体表现良好,但局部存在着认识模糊、信念动摇、信仰错位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高校、教师、社会共同努力,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的体系。高校应该加强宗教理论知识的教育工作,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营造和谐美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准确地传授宗教知识、宗教理念、宗教价值,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社会要不断完善机制体制,消弭现实中的痛苦,增强人们的获得感。

关键词:内蒙古高校;大学生;宗教观;现状;问题;对策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边疆民族地区,是中国国家安全阵地的前沿,以内蒙古大学为代表的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是国家意识形态阵地的前沿。两个前沿的存在,决定了加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思想政治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我们要展开更具特色的工作。

在内蒙古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宗教问题是重要问题,宗教工作是重要工作。内蒙古地区高校,不仅要重视宗教问题的重要性,更要把宗教工作搞好。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却是一个极其重要,又常做常新的问题。内蒙古地区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这一地区社会的稳定,会间接影响到这一地区文化的发展。因为在内蒙古地区高校中,在校大学生的主体是本地区的学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以内蒙古大学本科招生为例,2013年招收2044名内蒙古地区考生占当年总招生的70%,2014年招收2291名内蒙古地区考生占总招生的73%,2015年招收2130名内蒙古地区考生占当年总招生的67%。同时,在内蒙古地区高校中,毕业生更愿意选择区内工作,具有鲜明的归属性。《内蒙古大学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指出,其本科及以上学历区内生源毕业生选择在区外就业的意向较低,86.8%选择了区内就业,且学历越高趋势越明显,并且有近 1/4 的区外生源学生毕业后选择在内蒙古地区就业。内蒙古地区高校在本地区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各高校要从立足本地区、服务本地区的基本要求,结合自身民族性突出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措施,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构建一个良好的宗教信仰氛围,是推动党的思想路线和大政方针更好地深入人民群众的基础,也是实现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

本课题组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中开展实证研究,选取了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560份,回收有效问卷1533份,有效率为98%。

一、内蒙古高校大学生对待宗教的基本态度

本次问卷调查结合了内蒙古地区的区位特征和发展特征,选取了喇嘛教、汉传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东正教和其他宗教等8种宗教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了如下认识:

从总体层面上看,内蒙古高校大学生对宗教的关注程度和了解程度并不特别高,在“您关注宗教及宗教问题吗?”问题中,选择“非常关注”和“比较关注”的大学生只占总被调查人数的3.6%和10.9%,而选择“一般关注”和“不太关注”的大学生则分别达到49.1%和36.4%;在“您对宗教的了解程度如何?”问题中,选择“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大学生只占3.6%和7.3%,而选择“一般了解”和“不了解”的大学生则分别达到56.4%和32.7%。这些数据表明,内蒙古地区高校大学生在整体上对宗教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对宗教问题采取了客观冷静的态度,没有出现热衷于宗教事务、夸大宗教问题的情况,比较符合本地区的发展特征。

从具体层面上看,内蒙古高校大学生对各种具体宗教的了解程度是不同的。其中,获得“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人数第一位的是基督教(支持率分别为3.2%和16.3%),获得“一般了解”人数第一位的是汉传佛教(支持率为48.9%)。这表明边疆民族地区的高校大学生同东部沿海地区的大学生一样,同样受到来自西方强势宗教的明显影响。同时,本土宗教中的汉传佛教在基本认识层面表现突出,成为人们最熟悉的宗教。具体情况见表1和表2。

1  内蒙古高校大学生对各种宗教的了解程度  %

项目 非常了解 比较了解 一般了解 不了解
喇嘛教 1.3 2.6 29.4 66.7
汉传佛教 1.2 14.3 48.9 35.6
道教 1.5 12.4 29.7 56.4
基督教 3.2 16.3 42.9 37.6
天主教 2.8 6.7 26.6 63.9
伊斯兰教 1.4 9.3 21.3 68
东正教 1.1 1.9 21.8 75.5
其他宗教 0.7 1.3 7.7 90.3

 

从表1可见,内蒙古高校大学生对宗教的知晓度(前三项数据之和)依次是汉传佛教(64.4%)、基督教(62.4%)、道教(43.6%)、天主教(36.1%)、喇嘛教(33.3%)、伊斯兰教(32.0%)、东正教(24.8%)和其他宗教(9.7%)。

2  内蒙古高校大学生对各种宗教的认同程度  % 

项目 非常认同 比较认同 不太认同 完全不认同
喇嘛教 4.3 36.8 34.9 24
汉传佛教 6.7 68.2 15.3 9.8
道教 6.6 53.6 24.5 15.3
基督教 5.6 60.6 22.4 11.4
天主教 5.4 41.8 30.9 18.2
伊斯兰教 4.2 52.7 25.1 21.7
东正教 3.2 38.9 31.8 26.1
其他宗教 2.6 35.4 35.5 26.5

 

从表2可见,内蒙古高校大学生对宗教持否定态度(后两项数据之和)依次是其他宗教(62.8%)、喇嘛教(58.9%)、东正教(57.9%)、天主教(49.1%)、伊斯兰教(46.8%)、道教(39.8%)、基督教33.8%)、汉传佛教(25.1%)。对喇嘛教的认同程度比较低,其中原因可能是大学生在对佛教的认识不够准确全面,把喇嘛教(藏传佛教)仅看作在西藏地区流传的佛教,没有看到其在全国范围内的流传。一个明显例子就是,问过很多内蒙古地区的大学生,他们都知道呼和浩特的大昭寺和小昭寺,也大多去过,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它们是喇嘛教的寺院。

从表2还可见,内蒙古高校大学生对宗教持肯定态度的(前两项数据之和)依次是汉传佛教(74.9%)、基督教(66.2%)、道教(60.2%)、伊斯兰教(56.9%)、天主教(47.2%)、东正教(42.1%)、喇嘛教(41.1%)、其他宗教(38.0%)。汉传佛教、基督教、道教排在前三位,可能存在以下原因: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获得巨大成功,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民族自豪感凸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召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持续增强,尤其对汉唐盛世时的佛教思想产生好感,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规模礼佛的情况,这无疑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判断。二是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对外开放的实现,中国的国际化水平达到空前的高度,对西方社会、西方文化的理解更加客观、理性。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哲学、宗教、艺术在西方发展史上的作用,进而把西方宗教精神看成是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给中国人带来了富裕的生活,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压力。佛教、道教所倡导的明心见性、返璞归真等观念满足了现代中国人寻求精神安慰的诉求,打开了人生的另一重境界,受到人们的欢迎和赞赏。

二、宗教对内蒙古高校师生的主要影响

与内蒙古高校大学生对宗教的了解程度和认同程度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宗教对内蒙古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各种宗教对内蒙古高校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同的。通过表3,我们可以发现汉传佛教对内蒙古高校大学生的影响程度(前三项数据之和)最大,达到33.7%,其后是基督教(23.6%)、道教(20.0%)、天主教(9.1%)、喇嘛教(9.1%)、东正教(5.7%)、伊斯兰教(5.5%)和其他宗教(5.5%)。汉传佛教之所以能够影响到比较多的大学生,是同近年来佛教在中国的复兴密不可分的。首先,大量深研佛理的学者不断著书立说,阐释佛法。如南怀瑾先生,其著作行销海内外,影响甚广。其次,著名高僧的善举引人注目,重塑了佛教形象。如台湾的星云大师捐赠北齐释迦摩尼佛佛首回大陆,实现金身合璧,促进了两岸的文化交流。再次,以佛理、佛法为主要内容的电影、电视,传播了正能量。如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游本昌主演的《济公》,都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影响深远。

3  宗教对内蒙古高校大学生的影响程度  %

项目 非常大 比较大 一般大 很小 没影响
喇嘛教 0 0.2 8.9 16.4 74.5
汉传佛教 2.8 7.3 23.6 29 37.3
道教 1.9 3.6 14.5 30.9 49.1
基督教 3.1 7.8 12.7 27.3 49.1
天主教 0 3.6 5.5 20 70.9
伊斯兰教 1.9 1.8 1.8 29 65.5
东正教 0 0.2 5.5 16.2 78.1
其他宗教 0 0 5.5 14.5 80

对比表1、表2、表3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宗教对内蒙古高校大学生的影响程度要低于内蒙古高校大学生对宗教的了解程度和认同程度。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虽然认同某一思想观念,但受到内部传统的约束和外部社会规范的限制,而使自己的行为出现偏移,即在内心拒斥某种已经被自身认同的思想观念,使其不能对自身产生过多影响;二是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看,从众的心理导致人们对某种自身已经熟悉但还没有被大多数人认可理论持有怀疑的态度,对某种被很多人赞扬但又受到主流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观念持观望态度;三是人的思维本来就是复杂的,在人的思维过程中,可能同时存在着并行的不同判断,到底使用哪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具有偶然性,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难以判断、难以取舍的问题。

内蒙古高校大学生受宗教影响程度不大,可能同大学生很少阅读宗教类图书有关。在“您阅读过那些宗教文献”的问题中,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没有阅读过,比例达到56%。而在阅读过宗教文献的同学中,阅读过《圣经》的占76.7%,阅读过《金刚经》的占20%,阅读过《古兰经》的占10%,阅读过《道藏》的占10%,阅读过《坛经》的占3.3%,阅读过其它宗教文献的占20%,而阅读过多种宗教文献的只占23.3%。可见,大学生阅读的宗教文献的数量很少,范围也很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宗教的全面认识和了解,进而也促成了对宗教影响的拒斥。拒斥是人类对陌生事物产生恐惧而建立起防范的本能。

而大学生为什么不阅读宗教文献呢,可能又同对宗教的认识有关。在“您对宗教是如何理解的?”的问题中,把宗教看成是一种精神的有效寄托的占41.8%,看作文化历史的产物的占36.4%,看作愚昧的精神鸦片只占1.8%。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大学生仅仅把宗教看成是人获得精神满足的一种途径。但这一途径具有一定的风险,可能产生负面效应。在“您对宗教的态度?”中,41.8%的大学生认为宗教是有益同时有害,18.2%的大学生认为宗教无益无害,10.9%的大学生认为宗教有益无害,3.6%的大学生认为宗教有害无益,25.5%的大学生选择不清楚。信仰某种宗教是有风险的,可能误入歧途,可能走火入魔,这是大多数大学生的认识。其实,人们获得精神满足并不完全依赖于宗教,其他途径也可以实现,比如文化。在回答“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教性吗?”的问题中就出现这种情况:50.9%的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教性,20%的同学认为不具有,20.1%的同学选择了不清楚。中国传统文化具不具有宗教性在学术界争论得比较激烈,但都不否认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提供了生存之本。占一半的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教性,能够提供某种信仰支撑,因此不需要额外地再去寻找精神支柱。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很多大学生没有阅读过或阅读很少宗教文献的原因。

 宗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中国处于开放世界之中,必须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引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旗帜,而宗教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强大影响力。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宗教相遇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激烈的碰撞,在人们心中产生巨大的反响。如何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宗教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有冲突吗?”问题中,36.4%的大学生选择了没冲突,34.5%的大学生选择了有一定的冲突,27.3%的大学生选择了不清楚,1.8%的大学生选择根本对立。而在“您认为宗教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如何?”问题上,受调查者中的25.5%认为二者是相互促进的,34.5%认为是基本相容的,30.9%认为是一般冲突的,5.5%认为是比较冲突的,只有1.8%认为是根本对立的。这两组数据放在一起,恰好说明了一个问题:当代大学生更加理性,他们努力寻找各种理论的可能结合点,促进理论更好地发挥作用。马克思主义同宗教是有冲突的,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同宗教中的最高理想——进入天堂有冲突,一个能在现实世界中呈现出来,一个只能在死后才能到达。但二者又有相同的地方,它们都要求人们要有理想,要向着美好的方向前进,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最低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宗教的基本行为原则有冲突,一个强调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一个强调坚守传统的历史延续。但二者又有相同的地方,他们都渴望社会更加和谐,人们更加友爱,精神更加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充分吸收人类古今中外文明成果基础上的进一步创造,在这一理论体系里包含了人类发展所需要的诸多共同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世界其它理论成果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之花。正是具有这样的特征,决定了人们既看到了这一理论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也看到了这一理论在全世界范围内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这使大学生产生了我们既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同时也要让这一理论成为世界性理论的宏大愿望。大学生希望这一理论具有更大的容纳性,能够不断地把新的理论成果融入到体系之中去,也希望其它的理论能够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获得启发,使其它理论也健康发展。

认为宗教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冲突不严重,同大学生接触宗教的目的有关。在调查内蒙古高校大学生接触宗教的主要原因的时候,大学生的回答集中在“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33.5%)、“觉得好奇想了解”(24.3%)和“学术研究需要”(10.3%)三个选项上,同时还有7.6%的师生是因为“觉得宗教有一定道理”而接触宗教观念。可见,内蒙古高校大学生群体接触宗教具有较为明显的求知性而非依赖性,这也说明大学生对自身发展具有比较明确的意识。内蒙古地区高校大学生在接触宗教的过程中,关注点落在如何解决自身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上,落在提高自身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上,落在更好参与社会建设的素质培养上。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普遍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引领宗教,而不能任其随意发展。在“您认为是否应该对大学生加强宗教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一问中,认为非常有必要的占到3.6%,认为有必要的占到43.6%、认为说不清楚的占到25.5%、认为没必要的占到27.3%。这一结果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尤其是深化改革以来所取得丰硕成果,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满自信,相信这一指导思想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引领宗教成为一种共识,说明中国人民经过改革开放的锻炼,具有更大的理性,不再盲从于某一新奇的理论,对其它理论也不再盲目崇拜。

4  对大学生加强宗教知识的宣传和教育的看法  %

项目 人数 个案百分比 排序
非常有必要 55 3.6 3
比较有必要 668 43.6 1
不清楚 391 25.5 4
没必要 419 27.3 2

“个人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应对不良宗教思想的影响?”的问题上,70.2%的人选择了通过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来掌握世情、国情、民情的选项,62.5%人选择了保持个人利益同国家、民族利益相一致的选项,43.3%的人选择了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高理论水平的选项。这表明,实践及其结果,已经成为内蒙古高校大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对不良宗教思想的根基。理论的好与坏、对与错,必须经由社会实践来检验,只有经得起检验的理论才是好理论,只有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自身的理论才是值得人民信赖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这一点,而那些没有实现这一点的理论都将被历史所抛弃。

此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在“您信仰什么”的问题中,阅读过宗教文献和没阅读过宗教文献的同学选择出现了分化。阅读过宗教文献的同学选择信仰自己的占36.7%,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占30.0%,选择没信仰的占20.2%,选择信仰传统文化的占10%,选择信仰西方理论的占3.3%,选择信仰宗教的占0.4%。没阅读过宗教文献的同学选择信仰自己的占43.1%,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占27.5%,选择没信仰的占11.8%,选择信仰传统文化的占13.6%,选择信仰西方理论的占2.0%,选择信仰宗教的占2.0%。两相比较,发现阅读过宗教文献的大学生比没阅读过宗教文献的大学生更多地选择了没信仰,没阅读过宗教文献的大学生比阅读过宗教文献的大学生更多地选择了信仰宗教。这一方面反映,大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阅读宗教文献,不能获得有效的指导,可能会产生信仰迷茫的问题,从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怀疑和动摇。另一方面反映,大学生如果不了解宗教,更容易被其外在神秘性所迷惑,从而盲从宗教,远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

不信仰马克思主义,也不信仰宗教,只信仰自己,成为大学生的一个趋向,值得关注。传统文化的复兴,让儒家理论重新成为显学。从孟子的性善论到陆九渊的“我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我心”,再到王阳明的“致良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主体性论证结构,证明了个体之人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并能获得最高的认识。信仰自己,实际信仰的是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之所以可靠,归根于人性是善而非恶,善是可以扩充至无限,即达到上帝般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个体具有上帝的能力,自然只需信仰自身即可得到精神满足。

四、问题与建议

综合之前的各种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内蒙古高校大学生在处理国家指导思想和宗教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为了调和国家指导思想的引领和个体自我意识判断之间的矛盾,建议高校、教师、社会共同努力,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的体系:

首先,高校应该加强宗教理论知识的教育工作,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营造和谐美好的学习氛围。高校要开设宗教类通识课程,满足大学生对宗教不同层次的认识需要。只有破除了宗教的神秘性,还原其理论性,才能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宗教、理解宗教、把握宗教,避免思想上的混乱。在完善课程结构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通过比较,让大学生认识到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人生不是虚幻,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和努力。要让马克思主义真正占领课堂,使理性的光芒照耀每一个角落,扫荡各种错误的思想观念。高校要明确,大学课堂不被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就会被其它的思想观念所占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活的理论,需要人们在实践中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要用最新的理论成果和最新的实践成果去占领大学课堂,要让学生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和取得的伟大成果,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推动中国社会健康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内蒙古地区的高校更要将内蒙古地区发展取得的成就和获得的经验带入课堂,让所有的学生感受到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内蒙古发生的巨大改变和伟大成就,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要通过更多的社会实践,让学生真正了解国情、区情、民情,体会到一种理论是如何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并发挥作用的,从而激发他们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热情。

其次,教师要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准确地传授宗教知识、宗教理念、宗教价值,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教师要结合实际介绍宗教,引领大学生理性地看待宗教,做出正确的判断。当前,中国正处于不断深化改革的历史关头,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涌现,新思考、新办法、新途径不断尝试。在这样的时代,学生关注着那些关系着全体中国人前途命运的现实问题,思考着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课堂上介绍宗教知识是完全有必要的。教师如果不去介绍、不去阐释、不去评价,学生就会自己去寻找、去阅读、去理解,甚至去应用。学生寻找的结果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也许理解得很到位,也许理解得很偏差。但清楚的是,在没有专业理论修养的条件下,学生是很难分辨某种解释是对或错的,很难不被某种观念所诱惑。教师必须全面把握宗教形成的社会背景、具体内容、价值取向和方式方法,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让他们看清宗教的前世今生。其实,宗教来源于社会的具体生活和具体活动,是对社会发展的一种直观反映。某些人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故弄玄虚,有意识地将宗教神秘化。其实,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某种政治诉求往往都要先包装自己,让自身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迷惑群众,从而达到控制群众的目的。神秘化,恰恰是帮助了某些不正确的宗教观念的传播。驱除迷惑,还以清白,这是高校和高校教师应该努力做好的事情。

再次,社会要不断完善机制体制,消弭现实中的痛苦,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宗教的产生、发展、延续都有现实的社会根源,正是现实生活的不完满,才导致人们追求梦幻的精神慰藉。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证明很多宗教观念的荒缪,但人们依然信仰的原因就在于生存过程中仍有许多现实条件难以完满解决的问题。大学生信仰迷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就业压力巨大,贫富差距扩大,理想与现实拉大。社会只有不断地完善自身,不断健全各种机制体制,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充分发展,才能消弭伴随社会发展而出现的各种痛苦。同时,社会要净化网络,使不良思想观念的传播受到限制,削弱其负面影响。在师生接触宗教的主要途径调查中,网络传播占到总数的65.3%,书报刊介绍占到总数的44.2%,课堂教学占到总数的35.2%,广播电视传播占到总数的46.7%,学术讲座占到总数的10.3%。网络传播已经成为内蒙古高校大学生接触到宗教最主要的途径。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网络的普及和应用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出现了一个人人都不能离开网络的时代。这一方面有利于人们更便捷迅速地获取自己需要的各种知识,另一方面也导致各种思想观念无限制地传播,干扰人们正常的思维判断。互联网是开放的,但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不是一个可以任由错误的思想观念肆意传播的地方。只有净化网络,保障网络安全,才能还给网络一个洁净之地,让人们更好地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净化网络不是消灭不同的声音,而是要让每种声音都要对自己的表达负责,让那些虚伪和欺骗的言辞无处藏身,从而有效地遏制错误思想观念的传播。净化网络的同时,还要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最新情况,占领舆论宣传的阵地。

 

 

 

-------- 相关新闻 --------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