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样化服务为青春护航杨帆——构建全员育人工作模式
2017-12-27    文字: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内蒙古大学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承载着祖国北疆地区人才培养重任。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秉持学术性学院建设目标,以学术科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学院教学一线教师与学院行政人员共同努力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教学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教学实践、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培养蒙古语授课和汉语授课的复合型人才。

大学教育应当引领学生成长成才,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立足北疆,结合专业特色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学院秉持学科交叉与融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国际视野和本土意识结合的育人理念,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强创新”的人才培养方针,突出学生教育主题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创新的潜力,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和跨文化视野下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服务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一)案例描述

1、案例综述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具有民族学、社会学、社会工作等三个专业,民族学、社会学专业是以基层群体、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而社会工作专业是以实务为目标的服务型专业。三个专业所学知识最终回归社会,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是青年担当社会责任保驾护航、扬帆起航的理论后盾。

(1)优化体制机制建设为根基。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时,将田野调查、专业实践纳入本科生培养方案,从2014级本科生开始每位学生必须修够4学分的田野调查或专业实践内容,才能准许毕业;不断创新改革上课模式,不断摸索研讨课、实践课模式;加强“一院一品”精品活动建设,与教学第一课堂紧密联系;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做到好学生奖励保障和犯错学生的惩戒制度。民族学和社会学两个专业学生在大二结束的假期里整建制的参加为期21天的田野调查活动。社会工作专业两个班在大二结束的假期里整建制的赴广东省参加为期2个月的专业实践。学院团总支举办的“土尔根河”本科生系列学术活动与第二课堂挂钩,确保学生多面发展。

(2)强化专业的“洗礼”。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建院以来将学术讲学作为重点工作,打造成“土尔根河”系列学术讲座品牌。有学院教授讲座、青年教师讲座、特邀嘉宾讲座等不同角度、不同题材的讲座。讲座的目的为:学生更好的了解科学研究、理论运用、了解社会问题。还组织了生态社会学读书会、多元文化读书会,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爱好。除两周一次的固定讲座外,学院还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做讲座。讲座的内容丰富、涉及到多种方向的研究。学院团总支组织举办“土尔根河”本科生学术系列活动、写作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辅助第一课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做保障。

(3)深化品牌建设。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09年搬到南校区,位于土尔根河南岸。学院以“土尔根河”为学术活动的名称,致力打造品牌学术活动。现有学术会议、学术讲座、本科生学术系列活动、全国研究生论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4)创新理念,专业化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学院一直重视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不断学习新理论、知识,勇于发现新问题;按照相关文件要求以1:200的比例配备了专职辅导员;学院配备了16名班主任。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将“学校社会工作”理论知识运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利用社会工作专业的师资,建立“大学生成长工作坊”“幸福的学问”“萨提亚治疗”“民族心理学实验室”“社会工作实验室”等实验室、工作坊,更加专业化的服务于大学生。

2、案例实施与开展

(1)扎根基层,体会责任。青年学生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基层人民生活,洞察社会问题是体会责任、了解责任的重要性和责任担当的前提,亦是学院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健全专业实践体系,确定指导教师、田野地点、专业实习机构、经费保障等。为使学生更系统的开展田野调查,学院派一到两名年青教师指导学生,指导老师围绕调研目的、问卷发放、报告撰写、访谈记录等问题对参与的同学提供培训与指导,在实施中注重学术理论训练与社会实践技能的结合。民族学、社会学专业学生都在国家级、自治区贫困旗县做了田野调查,使学生能深刻的了解到基层贫困情况,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2014级民族学班分别在伊金霍洛旗、阿拉善左旗做田野调查;2014级社会学班在武川县做田野调查;2015级民族学班在科尔沁右翼中旗做田野调查;2015级社会学班在四子王旗做田野调查。

以专业化实践掌握专业特色。为了开拓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基地,学院派人先后两次赴广东省,最终于广东省的工伤康复医院、惠州市社会工作协会、中山市汇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松山老年公寓、兴康社区、桥华社区、荣军医院签订协议。2014级开始社会工作两个班整建制的赴广东省参加专业实践,在专业实习领域方面,三年来通过不断地争取,也实现了进一步的拓展,涉及到医务社会工作、长者服务、青少年服务、社区矫治和安置帮扶、禁毒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行政和家庭综合服务等领域。

(2)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院每学期定期开展学术讲座,使学生能直接的掌握如何使用理论知识解析田野资料,如何写作学术论文,如何将使命、责任用学术论文的形式体现。讲座涉及发展与转型背景下,中国农村、牧区以及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变迁;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蒙古秘史”、1640年蒙古法典、反思人类学对社会现实的理解模式、关注民族问题建设亮丽北疆内蒙古、内蒙古草原牧区文化传承与变迁、萨提亚家庭治疗、农地确权后“外来耕户”的双重边缘处境与生计问题研究、世界和平之中国道路等等丰富的内容。“土尔根河”系列讲座者除本院教师外还包括俄罗斯、日本与英国高校学者,前来参加或聆听讲座的嘉宾有我院师生、蒙古学研究中心、蒙古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历史与旅游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师生,还有内蒙古社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地方志办公室、呼和浩特市民政局、阿拉善盟政府部门等相关领导与工作人员。生态社会学读书会由院内老师推荐书目,以读书会的形式,带领同学对全书内容作系统概述,并结合专业理论、实践经验分享本书的读后感。通过理论探讨、概念辨析、实务介绍等多种方式,来与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共同探讨和反思可行的实践模式,以期能推动学生学习动力,努力创造多途径的全员育人模式。

(3)以特色活动创造自主思考、动手写作的机会。学院团总支在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团总支主办形式多样、与专业学习气息相关的学生活动。2016年开始开展“土尔根河”本科生学术活动月,一个月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如:“体味世间冷暖·洞察社会百象”情景剧、大地游戏、读书会、讨论会等。所有的活动都是学生自主发起、学院大力支持的形式举办。学院下设的社会工作者协会,每年会开展特色活动“大地游戏”。该项目秉承寓教于乐的理念,通过团队游戏为活动载体,以一学年为时间跨度,以引导体验为主要方式,参与人员涉及各学院、各年级。通过课外活动与娱乐,促使广大学生在团队合作、思考实践中健康成长。活动环节由学生自主设计,邀请各学院、各年级的学生一同设计、共同创意,使青年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为增进学院学生专业素养及写作水平,自2015年以来,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已开展两届写作比赛,第三届颁奖典礼即将开展。比赛内容形式多样,参赛及评选作品分为书评、论文、摄像、短片等多种类型,可个人参赛也可团体参赛,学院各年级学生均可参加。通过竞赛方式使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专业潜能,激发对专业的学习热情。

(4)对特殊困难学生给予帮助。学生因学习动力差等原因,总会有几名学习动力差、挂科的学生。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每学期开学时召开专题会议,讨论解决方法。今年将8名挂科情况较为严重的学生在“大学生成长工作坊”指导,目前学习状态非常好。

学生工作领导小组一直很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定期摸底学生心理状况“晴雨”,如发现特殊情况,随时备案,并做好保密工作。对一名学生及其家长做了萨提亚治疗;在“大学生成长工作坊”对一名心理亚健康的学生进行治疗,得到了很好的效应。经过精心细致的指导疏导工作后特殊困难学生都返回了教室,继续学习。

3、活动收获与体会

(1)解决学习动力问题。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每年级有两个蒙授班、两个汉授班,学生构成多样,多种学生群体的学习动力都有所不同。但通过“土尔根河”本科生学术系列活动、学术讲座、写作比赛、专业实践、田野调查等多种活动,每个学生都有了热爱学习的动力,从专业实践回来的学生利用图片、视频等课观摩的方式积极的向低年级学生讲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所学所闻、体会、不足之处等等。专业实践对学生所学知识、方法的考验远比考试要苛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不足之处,回学校都有了相应的学习目标。学院组织各专业实习学生制作实践展板,为全校学生做展览。

(2)实现学与做有效统一。教学第一课堂、学术讲座、写作比赛、第二课堂活动得到了有效的结合。“土尔根河”系列学术讲座内容紧紧围绕民族学、社会学学科领域,开展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学术讨论,加强了国内外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成为第一课堂的有效拓展。生态社会学读书会通过互动的形式,使得学院师生共同学习,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加强老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对学术的探讨与交流。写作比赛通过设立奖项,激励学生挖掘自身的专业储备,不断创造出优秀作品,通过竞赛,也使得学生了解到自身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使学院营造出不断学习进步的氛围。学生通过写作,不断创新,将所学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成果,

(3)提升责任担当。通过田野调查这一平台让学员们接触社会,帮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辨证的思维、历史的维度、未来的视野去全面考察基层社会,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教学科研双提升的有效途径,更能体现学院的社会学与民族学的办学性质。田野调查是民族学、社会学专业研究必不可少的搜集一手材料的方式,对学生今后的理论学习及实务实践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实务的学习,学生们对于专业价值和理念有了更深的认知和体悟,专业认同感也得到了强化,实践能力和专业技巧也有明显的进步。亲身感受基层生活使得学生把握了努力方向,体会到责任的轻重。尤其有了写作比赛、本科生学术活动的支持,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形式提出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二)案例典型特征与推广价值

1.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学术讲座、写作比赛等有效结合,加强教学一线教师、共青团等多方的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一方面将一线教师、著名专家的专业知识教育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新时代学生责任感工作结合起来,田野调查、专业实践、写作比赛、学生活动等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充分发挥专业特色,挖掘学生学习动力,加强学生洞察社会的能力,与社会各方联合,为学生打造课堂教育与直接接触的教育阵地。另一方面,积极开设与第一课堂有效拓展的第二课堂,既给大学生提供展现才华的舞台,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又把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与学术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陶冶情操、启迪思想。

2.力求丰富的教育形式,将学术与校园活动紧密结合。以“土尔根河”本科生系列学术活动、写作比赛为依托,开展情景剧、读书会、实习分享会、大地游戏、考研保研讲座、毕业典礼等活动,将学术活动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通过机制保障和重点活动的开展,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这使学生不仅能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到当前社会问题和新一代责任,还能够以理性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去了解社会,在健全人格、改善品质的同时,亦提升了学生责任感。“土尔根河”本科生系列学术活动与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成为全员育人的重要方式。

3.推进民族团结,共创魅力校园。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是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并且有蒙古语授课和汉语授课的两类班级。民族学、社会学专业重视文化多样性和包容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各类弱势群体,经学院一线教师经常性的讲解专业理论,党团工作者在举办活动时注重民族团结教育,学院各组民族学生融为一体,从未发生过不和谐的一幕。学术活动的“洗礼”是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团结的有效途径。

(四)反思与建议

(1)学生活动组织者层面应更深一步挖掘学生兴趣、专业匹配的活动,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学术系列活动的育人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议:一方面,活动组织者应更近一步设计活动的类型与细节,将活动的形式类型与所学专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相匹配,充分尊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专业老师参与到活动的设计当中,将品牌打造得更完善。

(2)学院层面进一步加大学生专业实践、田野调查的经费,给予更多的实践机会。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形式进行考察,保证课堂的效果。教育者须与时俱进、注意方法,时刻关注新一代学生的关注点,把握内容。教育者应当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很好的发现学习动力缺乏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进一步完善学生思想动态、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做好数据统计及分析工作,将成果转化到实际工作中,转化到学生身上。新时代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动态研究工作不能间断,应更加重视。目前研究成果较少,尤其是思政工作一线人员的研究成果。建议:学院一线教师、思政工作者立项研究新时代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动态工作,并将成果转化到实际工作中。

-------- 相关新闻 --------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