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8年8月23日,由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办,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和呼伦贝尔学院承办的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内蒙古赛区总决赛在呼伦贝尔学院举行。在此次比赛中,我校共获得金奖两项,银奖两项,其中“创意组”项目《奥云声科——基于深度学习的蒙汉口语翻译系统》在自治区决赛中以“创意组”第一名的成绩获金奖,并获得单项奖“最具人气奖”;《山谷——基于自媒体矩阵的乡村振兴信息交互系统建设》项目以“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组第一名成绩斩获自治区决赛金奖。此外“字正腔圆——汉字文化传播平台”项目和“吾线-笔记本电脑无线加油站”项目获得了银奖。
此次大赛以“勇立时代潮头敢闯会创,扎根中国大地书写人生华章”为主题,参赛项目类型涵盖“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公益创业、“互联网+”制造业、“互联网+”文化创意、“互联网+”现代农业和“互联网+”社会服务等多领域多门类。旨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帮助学生们明确未来的方向。在这秋高气爽收获的季节,我校校报的记者们兵分四路,对获得此次比赛的金奖和银奖团队进行了专访,对他们赛前赛后的故事,看见的成果看不见的汗水以及指导老师们辛勤的指导进行深入采访报道。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刊登系列采访,以飨读者。
在计算机学院三楼的会议室中,学长、学姐们为我们现场演示了他们研发的蒙汉口语翻译平台。我隔着桌子站在他们的对面,一边听着他们详细的解说,一边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着的微笑,不禁想到我们与蒙古族同胞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同一片草地上,却很少有机会跨越语言的阻碍轻松自在地交谈。而我眼前这个努力、优秀的团队真正实现了让只会蒙语与只会汉语的人们进行更加方便的交流。
连珠合璧,各取所长临赛场
他们原本是来自不同专业的各有专攻的博士生、研究生,因为这次“互联网+”大赛组成了六人的团队,共同致力于蒙古语言语音翻译平台的研究。
他们身经百战,每个成员都分别以不同的身份参加过各种比赛、竞赛;他们屡获殊荣,每个成员都在自己的领域专心地研究,并向我们展现了独特的研究成果;他们擅长独立研究,组成团队后也能快速适应环境,并与团队中的其他人默契配合。谈到他们组团的过程,队长王勇和说,他与另外四位成员原本就互相认识,而且都在进行做语音方面的研究,只是各自研究的方向不同,在老师的提议下,每个人所擅长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研究团队。欧日乐克拥有很丰富的市场经验,可以帮助其他成员们了解市场推广及营销方面的信息,就这样兼备了技术与市场指导的他们发展成了一支专业的产品研发及推广团队。
欧日乐克学长是我们都很熟悉的。原本是理科生的他不仅熟知蒙古语言文学的知识,还擅长计算机语言及应用,在老师的帮助下他完成了“蒙古文词统计程序”的编写,并且在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他是个学霸,也是个创业达人。他与朋友一起创办了内蒙古创客科技有限公司,让世界看到了内蒙古优秀的文化与人才,蒙语传到了更远的地方。团队的其他成员提到他的时候,也充满了敬佩与信任,无论他以前留给我们的印象是怎样的,在这个团队中,我们看到的他是用心学习的学生,是认真负责的一份子。
古语云:“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团队人齐心,则不畏风雨。对蒙汉口语翻译系统的研究从2017年起就一直在进行,已经成为了团队成员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两年来他们克服了不少的阻碍。在比赛的前期准备中,他们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难题。那就是如何才能在只用PPT和纸质材料的情况下,让别人理解自己的产品,毕竟一个软件,或者说一个平台是没有实体可供大家想象的。除此之外,整理素材和拍摄视频也是一大难题,为此他们亲自设计了剧本和场景,还专门请人来拍成影视视频。明明是很不熟练的事情,经过他们不断地完善和改进,结果却令人欣喜。王勇和学长回忆起那时反复修改PPT和整理素材的过程,不由得嘴角上扬,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内蒙古赛区比赛结束后,成员们更加明确了未来的计划和方向。他们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对产品进行一系列完善和改进,首先需要克服蒙古语方言识别和噪声环境声音识别的困难,其次是在语音翻译中加入情感和可供选择的声音,达到这些效果才能更像真正的对话形式。现在作为研究生、博士生的他们,在课业负担比较重,同时还要面临毕业论文和找工作的双重压力下,还要继续完成这个项目,参加国家级的比赛。他们究竟是如何安排时间的,队长王勇和的回答很简单:“就是从早上八点坐到晚上十点,除了吃饭和睡觉,基本都在实验室里。”简单的背后是始终如一的坚守,相信这样的勤奋的付出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会让他们实现目标。
谆谆教导,润物无声成硕果
每个成功的背后都有无数人辛苦的付出。在团队的背后,同样有三位哺华育树的园丁,他们就是计算机学院的飞龙老师、研究生院的高光来老师和外国语学院的秦志宏老师。
飞龙老师是技术指导老师,因为他本人一直在做蒙古文自动校正的系统,蒙古语的语音特点有深入的研究,所以指导起来十分认真负责。当笔者采访他时,首先看到的就是办公室里坐在电脑前忙碌的飞龙老师。他与研究团队在同一个屋子里,无论什么时候成员们有问题想请教他,他都可以第一时间做出解答。无论是机器翻译,还是语音合成,他都提供了非常多的帮助。队长王勇和最想对自己老师说:“老师您多休息会,少干点活!”能听出这句话里有开玩笑的成分,因为他们心里都清楚,一位研究者、一位老师,是很难做到不辛苦忙碌的。但这也是学生们最想对自己老师说的真心话,看着飞龙老师从早到晚的待在实验室里,他们很想为老师分担一些工作,让老师有时间好好的休息休息。
高光来老师是王勇和的导师,虽然他每天也有许多工作要完成,但总会记得来实验室看一下研究的进度,询问关心一下成员们的身体状况。并安顿他们按时吃饭、按时休息。
秦志宏老师主要指导的还是市场部分。由于“互联网+”大赛,原本就属于商业活动,所以他们在拥有研究成果的同时,也需要有一个公司的组织形式,以及融资、股权分配的计划,秦老师在公司组成、产品定位、市场营销等方面都给予了合理的建议,让他们了解了这些流程。
团队在三位老师的帮助下,不断地努力着、成长着,终于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内蒙古赛区总决赛中以“创意组”第一名的成绩斩获金奖,证明了他们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文明交汇,情谊长存谱新篇
在内蒙古这片辽阔的地域上,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一个游牧放马、豪迈英勇的民族,那就是蒙古族。以前我们与他们或许没有很多的接触,但如今我们生活在同一校园中。我们都渴望了解彼此的文化和语言,渴望同在一片蓝天下自由地交谈。而这也正是王勇和带领的团队致力于实现的。
提及研究项目的价值,团队成员们都认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是要变成真正实用的东西。也就是说,对于不会汉语或不会蒙语的人来说,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将完全不熟悉的语言变成你所熟悉的,接下来无论你是想了解蒙语书籍还是汉语文章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实现。
成员们说到这个的时候情不自禁地想要为我们演示蒙古语音的在线翻译,经过几番调试,终于看到了实时翻译出的蒙古文字,显示在简单干净的软件页面中。它是独一无二的研究成果,是领先国际的蒙古语言语音翻译平台,是蒙汉交流的彩虹桥。
短短一个小时,我感受到了他们的真诚与认真。王勇和还为日后想要参赛的同学们留下了宝贵的建议,他说:“你要先找到一个点。这个点,就是你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是你认为对社会有意义的东西,之后就要收集资料坚持做下去。”人生很长,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的“点”,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若你还未明确自己的方向,不妨多读多看,静心聆听来自世界的风;若你已心有所向,不必急于实现,做好充分的准备再踏上远方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