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由我校和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联合研发的北疆文化古籍资源库平台发布仪式在赛罕校区学术会议中心8号会议室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西藏大学教授尼玛扎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研究员朝戈金,长江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孛尔只斤•乌云毕力格,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员余杰,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二级巡视员杨成,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专职委员阿拉塔,内蒙古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白春,中新社内蒙古分社社长赵永厚,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院长包银山、副院长朱檬,我校党委书记刘志彧、校长武利民、副校长高光来及区内外高等院校代表、自治区相关企业代表、自治区厅局委办相关负责人、各图书馆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了发布会。副校长达胡白乙拉主持会议。
北疆文化古籍资源库平台发布仪式
“面向民族团结的蒙古文古籍文献”30部电子书首发式揭幕仪式
武利民在致辞中介绍了古籍项目的相关情况。他指出,北疆文化的重要代表是内蒙古地区的多语种古籍文献资源。在“蒙古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工程”项目实施中,内蒙古大学以蒙古文古籍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古籍保护的关键和难点课题,汇聚科研力量开展技术攻关,突破了一系列民族古籍数字化技术难点,搭建北疆文化古籍资源库平台,完成了1.1万多卷民族古籍的整理、扫描、识别和目录编著等工作,数字出版了30部珍贵的面向民族团结的蒙古文古籍文献,在民族古籍的保护与挖掘方面做出了贡献,将对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民族团结以及传承与发展文化遗产起到推动作用。
校长武利民致辞
副校长达胡白乙拉主持会议
朝戈金研究员在致辞中介绍了北疆文化的内涵和地域特点。他说,以内蒙古大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为代表的单位,承担了民族古籍保护和数字化等艰巨工作,围绕古籍保护的关键和难点课题,汇聚科研力量开展技术攻关,搭建了北疆文化古籍资源库平台,开发了智能化水平较高的蒙古文古籍数字化系统,完成了大批量的珍贵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工作,为民族古籍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研究员朝戈金致辞
尼玛扎西在致辞中表示,数字化技术为古籍提供了一种“无损”的保护方式,内蒙古大学和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针对民族古籍保护任务,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工作,突破了蒙古文古籍数字化的一系列难点问题,研发了国际先进的蒙古文古籍数字化系统,搭建了北疆文化古籍资源库平台,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深度融合,标志着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领域的一大进步。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藏大学教授尼玛扎西致辞
乌云毕力格在致辞中说,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古籍的保护和研究对于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丰富人类文明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北疆文化古籍资源库平台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可以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有效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软实力。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孛尔只斤•乌云毕力格致辞
包银山在致辞中说,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要求,坚定政治立场、高位落实,为建成北疆文化古籍资源库提供重要支撑。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院长包银山致辞
会上,我校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飞龙教授介绍了北疆文化古籍资源库平台。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姜德军社长介绍了“面向民族团结的蒙古文古籍文献”30部电子书出版情况。
我校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飞龙教授介绍北疆文化古籍资源库平台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姜德军社长介绍“面向民族团结的蒙古文古籍文献”30部电子书出版情况
北疆文化古籍资源库平台是以民族古籍文献综合管理、多语种古籍 OCR、古籍文献全文检索、民族古籍文献智能分析、民族古籍文献大数据可视化、古籍文献图像修复和民族古籍文献知识图谱等系统为一体的大型融合平台。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大学重要指示精神,内蒙古大学联合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启动了蒙古文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和相关智能平台的建设工作,主持开展了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重大基础建设项目“蒙古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对11291卷(册)蒙古文古籍、129部珍贵古籍文献进行全文数字化,其中包括文字639万、图像116.3万张,并建立了24万条古籍文献知识图谱三元组。北疆文化古籍资源库平台的发布,为中华民族古籍文献的抢救、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支撑,对建设北疆文化,加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巩固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文字、摄影:党委宣传部 编辑:李文娟 审核:吴栓虎 刘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