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三五 同心向未来】加强文化建设 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六)


【编者按】长河守望,岁月流金。伴随着新中国意气风发的发展步伐,1957年内蒙古大学在祖国北疆应运而生,由此掀开在中国边疆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崭新篇章。

63年来,内蒙古大学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肩负“扎根北疆、兴学强区”的责任担当,秉承首任校长乌兰夫提出的“双重任务”办学定位,开拓出一条边疆民族地区高水平综合大学的建设之路。

“十三五”时期,内蒙古大学踏上了“双一流”建设的起跑线,成为“部省合建”高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坚持以一流创新与贡献为导向,强化质量特色,注重内涵式发展,以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和服务贡献为核心要素,坚持实力水平提升与深化改革双轮驱动,实施“六大战略”,推进“六项改革”,固本强基、守正进取,努力书写建设民族特色、地区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的奋进之笔。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战略布局之年。为回顾总结“十三五”时期学校取得的辉煌发展成就,展望“十四五”,凝心聚力谱写学校建设发展新篇章,在内蒙古大学第八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之际,内蒙古大学新闻网特推出《回眸十三五 同心向未来》专题系列报道。 

内蒙古大学大力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在校园落地生根,构建主题教育、社团文化、榜样力量、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五位一体”思想教育模式;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推进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四个平台建设,营造优良师风学风校风;传承创新中华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激发和汇聚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深化内涵式发展的强大动力。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成效。学校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实施“旗帜·领航”思政课创新计划、“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通识教育精品课、社会实践基地,构建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实践养成有机结合的课程育人体系。积极推进理论研究阐释,整合优势学科力量,协同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贯彻习近平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蒙古马精神等方面产出系列研究成果。成立专家理论宣讲团,组建“理论学习轻骑兵”,深入基层开展理论政策宣讲,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扩大覆盖面,年均受众超过百万人次。

“奋进新时代 筑梦写忠诚”航天员群体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我校举行

我校举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之青春快闪

营造了优良师风学风校风。学校构建了主题教育、社团文化、榜样力量、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五位一体”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品牌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主题教育。通过宣传师生典型、发挥校史馆和民族博物馆作用、拍摄专题宣传片等方式,讲好扎根北疆、兴学强区的内大故事,弘扬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内大精神,汇聚牢记嘱托、奔向一流的内大力量。统筹推进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四个平台建设,实施了校园环境整体改造提升工程,全面树立了自然环境优美、学术氛围浓郁、办学风格卓越、精神家园和谐的文明校园形象,于2017年获评首批全国文明校园。

蒙古学学院举办“赴扎鲁特旗游牧文化考察团” 暑期“三下乡”活动

我校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达人挑战赛

文化育人品质得到提升。学校制定文化建设专项规划,滚动培育建设具有内大特色、符合时代要求、融合学科特点的文化育人项目。发挥优秀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与全国高校共同发起“青春为祖国歌唱”等主题活动,精心制作的《我和我的祖国》系列MV,在央视新闻联播、学习强国主平台播发。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组织创作的歌曲“祖国草原祝福你”、纪录片《草原明珠》等系列文艺作品,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创建,学校拥有校史馆、民族博物馆等6个自治区级教育基地,面向社会公众开展文化普及和文明实践,年均参观培训超过万人次,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

我校举办 “印象•草原”——2019年度校园文化那达慕

我校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升国旗仪式

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建设守正创新。学校以民族学为统领,整体、系统推动北方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以“清代蒙古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回鹘式蒙古文文献数据库建设”等19项国家社科重大重点项目为依托,在蒙古及北方民族历史、蒙古语言文学、当代少数民族发展方面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其中《契丹小字再研究》《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构建》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成为中宣部等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东北亚语言资源数字化平台”获批自治区人民政府重大科研项目(资助经费4977万元),该项目的实施能够促进东北亚地区各国间语言文化互通,对维护和实现东北亚地区各国的共同利益、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和平台支撑;与中国历史研究院共同筹建的“北方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北方民族历史文化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契丹小字再研究》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东北亚语言资源数字化博物馆虚拟展厅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成效显著。学校聚焦文化传承创新重大主题,开展蒙古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工作,创建蒙古文古籍数字展厅,影印出版回鹘式蒙古文碑文文献。系统整理卢妮文、契丹文、女真文等古文字典籍文献,并在信息化处理方面取得系列成果。挖掘蒙古文古籍文献所蕴含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立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数据库,自主研发国内首款蒙古文人工智能AI平台,引领蒙古文信息处理走向人工智能时代。“蒙古族及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培育中心”成为自治区级协同创新中心,为传承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国内首款蒙古文人工智能AI平台发布

开展蒙古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工作

决策咨询与社会服务贡献与日俱增。学校民族学、蒙古学和北方民族历史文化领域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有了实质性进展,获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1项、重点项目8项。成立“蒙古国国情研究基地”“中蒙俄经济研究院”,蒙古学研究中心、蒙古国研究中心先后入选CTTI来源智库。我校与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共建“内大智库”,并入选“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单位,向国家和自治区相关部门报送226篇咨询报告,被采纳报告184篇,其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采纳5篇,国务院参事室采纳1篇;1篇报告获得国务院参事室第二届“费孝通田野调查奖”优秀奖。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入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蒙古国国情研究中心入选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

我校成为“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单位

我校蒙古国研究中心入选中国智库索引来源智库

高校肩负着弘扬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职责,多年来,内蒙古大学坚定文化自信,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师生浸润在丰厚的文化滋养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坚强保证。

-------- 相关新闻 --------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