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我校举办了为期5天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读书班,我在线上聆听了5位专家在课上所作的高水平专题报告以及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所做的发言后,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丰富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也对高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所肩负的使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是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根本规律的深刻概括。而科技、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人类现代化的历史已经证明,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作为新时代的高校,必须抢抓机遇,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征程中,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
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提供人才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新时代的高校必须更加凸显高质量发展主题,为国家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推动高等教育整体高质量发展,高校首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要通过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建设,把学生培育成为有理想信念、有责任担当、政治合格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一代新人。要在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优势学科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学科体系、知识体系,特别是要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日益增强的重大需求,积极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建设在国际、国内竞争中具有显著优势的学科。
高校要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政策机制、激励导向、人才选拔评价等各个方面,建立适宜人才成长的良好生态和多样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要注重培养各类适应现代化主战场的实用型人才,也要注重选拔和培养有强烈研究兴趣、甘于寂寞的基础理论研究人才,为他们在民族复兴的舞台上建功立业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和社会条件。
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提供科技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中优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定位和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这是对高校发挥好三个“第一”结合点作用的再强调、再要求。过去10年来,高校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累计培养了7700多万名高素质专业人才。高校必须更好的发挥三个“第一”结合点作用,创新培养模式,重视对学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地方高校要从国际战略高度和民族发展全局强化使命担当,紧扣地方发展实际,坚持地方化、特色化、开放式办学理念,胸怀教育使命,心系国家未来,坚持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双向驱动。要转变发展思路,改变服务态度,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和高质量服务,从思想、实践、制度和政策上做实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篇文章。要遵循市场规律,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坚持市场化导向,强化市场调研,把市场化准则贯穿到校企合作全过程,从满足市场需求和破解企业发展短板处设课题、立项目,努力产出更多标志性成果,引领校企合作走深走实。要成立校地合作智库中心,密切关注地方发展实际,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利用校地合作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努力打造标志性成果,提升服务成效。
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提供精神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高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创造新辉煌。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切实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通过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广大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师和专家学者,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在课堂内外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广大师生的精神追求,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勇毅前行的磅礴力量。
(编辑:穆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