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成芳:坚持自信自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中国立场


这次学校举办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读书班,我听了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和很多专家的报告,认真研读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收获很大。其中我对自信自立感触很多。我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所大学、一个教授,都要有自信自立的精神品质和世界观方法论,才能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

党的二十大将“坚持自信自立”作为贯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个重要立场观点方法写入报告,将“坚持自信自立”提高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层次,丰富了世界观方法论的内涵,使世界观方法论中不仅有“我对世界”的看法,而且有“我与世界”的关系,令人们耳目一新。这空前凸显了党中央在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问题上,对发挥中国主体性和坚守中国立场观点方法的清醒自觉和高度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指导意义。

“坚持自信自立”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没有“教科书”和“现成答案”的条件下从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精神立场和实践纲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这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走出苦难艰辛实践的本土性、原发性、独创性。而这一本土性、原发性、独创性的伟大实践之所以能够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源于中华民族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观。因此,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5000多年悠久文明发展进程中积淀形成了自信自立的观念品格。众所周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宝贵的思想和话语是中国人民从古至今的生存智慧、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光辉格言。正因为抱有这样自信自立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的先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展开自己的生活生产实践,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环顾世界,中华民族不仅人丁兴旺、物产丰富,而且文明远播,长期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前列,铸就了坚定的历史自信、不跟随别人亦步亦趋的精神气质、不做附庸的独立品格、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意志品质和自成一格、止于至善的思想境界。

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封建主义统治和经济技术落后,中华民族遭遇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惨境甚至绝境。曾几何时,“长夜难明赤县天,神州五亿不团圆”。难道一个古老的、创造过灿烂文明、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就此走向衰亡了吗?答案在哪里?环顾世界,人类还没有给这样的民族提供怎样从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教科书和现成答案,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必须自己去解锁。历史已经证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无愧于“伟大”的称号,硬是在漫长的斗争中自己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依靠自信自立,复兴伟力就深藏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中。于是,自信自立构成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革命、建设、改革和走进新时代赢得新未来的基本立足点。自信自立不是自我封闭而是独立自主,是面对强敌和困难时争取但不依赖外部力量,欢迎但不乞求同情帮助,而是积极向内寻求弘扬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身的主体性、精神、智慧和力量,坚决把找到方向、战胜苦难、取得胜利的希望放在自己的力量基点上。这种自信自立蕴含了崇高的主体精神、平等精神、和平精神、合作精神、集体精神和创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继续走向光明前景的骨气、志气和底气,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滋养。毫无疑问,自信自立的中华民族不仅过去是伟大的,而且这样的民族还会继续伟大下去。

“坚持自信自立”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是孤立存在的,更不是孤立发挥作用的,因为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六个必须坚持”构成的有机的整体,必须整体地把握、综合地运用。

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坚持人民至上”体现的是“人民”立场观点方法,强调的是人民性;“坚持自信自立”体现的是“中国”立场观点方法,强调的是本土性;“坚持守正创新”体现的是“真理”立场观点方法,强调的是科学性;“坚持问题导向”体现的是“矛盾”立场观点方法,强调的是实践性;“坚持系统观念”体现的是“联系”立场观点方法,强调的是整体性;“坚持胸怀天下”体现的是“普惠”立场观点方法,强调的是至善性。这“六个坚持”有机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系,我们在理解和运用时切不可偏废。

 (编辑:穆瑶)

-------- 相关新闻 --------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